看完哪吒第二部,被里面的剧情一直感动着。剧里是情,剧外是人心灵和经历的投射。
而这个人就是导演饺子。
在 2025 年这个热闹非凡的春节档,电影市场激战正酣,《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 2》)却如同一匹无人可挡的黑马,一路驰骋。
2 月 6 日 12 时许,它以 57.75 亿元以上的票房成绩,成功超越《长津湖》,强势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榜首。
自 1 月 29 日上映起,仅仅 9 天时间,票房就突破 60 亿元大关,如今更是剑指全球单一市场票房巅峰,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奇迹。
而缔造这一奇迹的幕后英雄,正是导演饺子。
饺子,原名杨宇,他的人生轨迹与电影里哪吒的成长历程高度契合,处处彰显着 “我命由我不由天” 的豪迈与坚韧。
从放弃人人称羡的医学专业,一头扎进动画领域自学,到后来闭关三年八个月,靠着母亲微薄的退休金,独自创作出震惊动画界的《打,打个大西瓜》,饺子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突破。
这部仅 16 分钟的短片,凭借独特的视觉风格、深刻的主题,一举斩获国内外 30 多个大奖,其中就包括德国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国际竞赛单元的最高奖项,豆瓣评分更是高达 8.7,在当时的动画界掀起了一阵巨浪 。
然而,一战成名后的饺子并没有迎来鲜花与掌声堆砌的坦途。
彼时的中国动画行业,犹如一片荆棘丛生的荒原。
没有成功案例做参考,投资人对动画项目望而却步;制作成本居高不下,市场却充斥着粗制滥造的低幼动画,成人动画无人问津;动画人才断层严重,优秀的创意人才更是稀缺;工业化体系不成熟,难以稳定产出高质量作品。
这一系列难题,让饺子陷入了长达六年的沉寂。
为了不让梦想的火苗熄灭,他只能接外包项目维持工作室的运转,在艰难中坚守着自己的动画理想。
转机出现在 2015 年,光线传媒旗下 “彩条屋” 的 CEO 易巧找到了饺子。两人初次见面,就因对动画的热爱和对高品质作品的追求而一拍即合,决定携手打造《哪吒之魔童降世1》。
从那一刻起,饺子开启了长达五年的艰苦创作之旅。
剧本创作阶段,他们反复打磨,历经 66 稿,故事结构、人物性格都经过了无数次的推敲与修改,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剧本,与第一稿相比改动超过 50%。
制作阶段同样困难重重,特效方面,由于预算有限,顶级特效团队不愿接手,饺子只能将工作拆分给 20 多家小团队,不同团队流程和软件不同,沟通协调成本极高;
人才方面,行业整体水平参差不齐,饺子常常需要亲自上阵指导;管理上,从一个人自由创作到管理 1600 人的大团队,饺子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资金方面,为了追求更好的特效和画面,饺子多次申请追加预算,与投资方反复沟通;时间上,制作进度不断延误,上映日期一度岌岌可危。
但饺子凭借着对作品的执着和对观众的负责,顶住了所有压力,死磕每一个细节,哪怕是一帧画面、一句配音,只要不满意就重新来过。
正是这种近乎 “疯魔” 的精神,让《哪吒 1》在 2019 年震撼上映,成为现象级爆款,斩获 50.35 亿票房,位列中国影史票房第四名,也让国漫看到了崛起的希望。
如今,《哪吒 2》再次震撼来袭,续写辉煌篇章。
原班人马历经 5 年精心雕琢,剧本创作耗时两年多,剧情承接前作,深入刻画了哪吒的心路转变,从 “我偏要当神仙” 的懵懂少年,成长为 “是魔又怎样” 的无畏英雄。
角色塑造上,哪吒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配音演员王俊凯用富有感染力的声线,精准诠释了角色的内心世界,为角色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视觉特效更是精益求精,奇幻绚丽的神话场景、紧张刺激的打斗画面,完美融合了技术与艺术,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震撼。
电影不仅延续了 “我命由我不由天” 的核心精神,还深入探讨了身份认同、自我价值实现等深刻话题,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让大家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热血与感动。
饺子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证明:永远去做你余生中最重要的那件事。
而这种精神不是我们很多人都欠缺的吗?
在生活里,我们每个人都怀揣着梦想,可追梦路上,困难与诱惑如影随形,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半途而废。
要有坚定的信念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勇往直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实现人生价值。
《哪吒 2》的成功,不只是中国动画电影的高光时刻,更是对所有怀揣梦想之人的鼓舞,让我们坚信,只要坚持梦想,努力奋斗,终有一天,梦想会变成现实。
期盼,哪吒3的早早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