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谨代表所有真正关心国家科技强国事业,强军铸重器的读者对黄旭华先生逝世的消息表示沉痛悼念!
其次,至此而言,我国国家海军的四位总师均已作古,感谢这潜艇F4率领团队拼搏奉献,让祖国拥有了潜基战略核打击力量,让祖国拥有了潜基战略核打击力量!
卅载无声,惊涛骇浪藏功业,一生磊落,铁马冰河守初心,这四位海洋大才先生丹心照海,为后代海军科技奠定了基础,也传承了一种精神,在国际的丛林中,让自己变强大才是硬道理。
我说过,我从来不追星,是因为我打小就有一种信念,就是真正的国家栋梁肯定不在灯光秀下,而是在工匠精神的那一台、一案的小台灯的桌子上,而三十年的隐姓埋名,换来的是全中国的挺起腰杆,换来的是全中国的挺起腰杆!
这就是我眼里的偶像,我也想成为这样的国家栋梁,怎奈晚辈不才,但至少晚辈的信念是正的,愿我此心也能让前辈的在天之灵感到欣慰。
而借此机会,我也想把我尘封在记忆里多年的那几个事情共享给各位读者,你们可知晓?当初台湾省那边买飞机买坦克时,开放的中国立刻将中荷关系降为代办级,潜艇的作用绝对不可低估,还有96年台海危机,大陆被逼的坦克上军舰,美国也评估大陆海空军实力不足,但是唯一需要提防的就是中国的核潜艇。
而“核潜艇之父”的他,从1958年开始隐姓埋名,当故人再相见时,他95岁的母亲与62岁的儿子对视却无语凝噎,这是那一代科研人员的真实写照,真的太伟大了,真不是现在我辈一两句口号,然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能比的,真的敬佩,打心眼里佩服,这种事,尤其在搞研究的眼里,不论是做什么研究,都会感同身受。
我一直相信老祖宗留下的一句精辟语句,就是善良与笃定真的可以通过面相看得出来,大家看看这位潜艇事业的国家元老,虽从未谋面,但只从一张照片上看,就是一位可爱的爷爷。
人这一生,赫赫而又无名,无名而又惊天时,大多数,都与国家英雄的宿命联系在了一起,这是偶像,这才是明星。
而这些人留下的“遗产”才不是海水能斗量的,这让我想起另一幅图:
钢铁的意志,就是在那时,他们点着一盏台灯,一张又一张图纸,一页又一页设计图所延续下来的。
而没有那么多聚光灯和闪光灯的地方,也默默无闻地做了许多大事、重要的事,甚至从未寻求过关注,说到这里,一声黄老表敬意。
我去看了看当年造潜艇的文献,整理了一下,我写出了下面这段故事:
在葫芦岛造船厂昏暗的车间里,黄旭华团队用最原始的"秤砣称重法"完成了核潜艇数万个零部件的重量控制,这个后来被写入世界潜艇建造史的创举,源于他们对美制核潜艇玩具模型的逆向解构——当美国儿童在浴缸里把玩华盛顿号模型时,中国工程师正用游标卡尺丈量着每个零件的比例,用算盘计算着数以亿计的水动力数据,这种在技术荒漠中的突围,远比两弹一星更为艰难,原子弹尚有苏联专家留下的教学模型,而核潜艇连基础图纸都是空白,1970年12月26日,当长征一号核潜艇在惊涛骇浪中划出第一道航迹时,西方军事专家绝不会想到,这个采用水滴线型设计的深海幽灵,其静音性能竟比美国同期核潜艇提前五年突破90分贝大关。
这是有历史文献记载过的,大家看这一段,对于那段核潜艇的历史,我读起来真是比读现在各种杂七杂八的文章还要感动,每一个时间节点,都是困难重重与坚韧的磨砺,纯硬核的研究过程,真的太不容易了。
而黄旭华最震撼人心的壮举发生在1988年南海的深潜试验,当西方媒体嘲讽"中国核潜艇出不了第一岛链"时,这位花甲之年的总设计师毅然跨入舱门,成为世界核潜艇史上首位参与极限深潜的总师,在300米深的海底,每平方厘米承受30公斤压力的生死考验中,他用身体感知着钢铁巨鲸的每一次震颤,这个比常规深潜多出50米的数字,不仅打破了法国人在红海创造的纪录,更在冷战巅峰时期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二次核打击能力,当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游弋在太平洋时,黄旭华团队打造的深海长城,已经将国家核威慑的生存概率从23%提升至87%。
在密级档案尘封的三十年里,黄旭华用物理学家特有的严谨重构了核潜艇工程的底层逻辑,他创造的"系统工程并行法",将总体设计周期从十年压缩至七年,这个后来被洛马公司借鉴的工程管理范式,使中国在第三代核潜艇研发时实现了对法国"凯旋"级的弯道超车,更令人震撼的是,当美国"海狼"级采用HY-100特种钢时,黄旭华团队另辟蹊径研发的梯度复合装甲,在极限下潜深度上反而超出15%。
这种在封锁中迸发的创新能量,在094型核潜艇搭载的巨浪-2导弹突破8000公里射程时,终于让五角大楼意识到,那个用算盘计算核数据的国家,正在重写深海博弈的规则。
当我们在南海岛礁看见战略核潜艇划出的优雅航迹,不应忘记黄旭华在洛阳拖拉机厂改造的实验室里,如何用机床铣出中国第一个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密封环,这位婉拒院士申报、将2000万奖金全部捐出的科学家,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了"赫赫无名"的真谛,在当今芯片战愈演愈烈的科技冷战时代,黄旭华留下的不仅是12项核心专利和47项技术创新,更是一种在至暗时刻敢于"用竹竿捅天"的精神基因,当ASML对华禁售EUV光刻机时,当中微半导体在5纳米刻蚀机领域突飞猛进时,我们更能读懂黄旭华那代人在技术荒漠中开垦绿洲的深远意义。
这或许就是中国科技突围最硬核的注脚——没有传奇,只有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凡人史诗。
五角大楼曾经也将他视为深蓝海湾的孤勇者,难道有任何明星,可以比得了让美国五角大楼的海军司令都折服的这份成就吗?
一路走好,写着写着,眼圈都湿润了,没有煽情,真的是被激励到了,因为有了他们,南海不再有眼泪,有的是,驾驭钢铁巨兽中,外敌焉有回头路的如炬的目光与传承下来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