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一个中国小伙掉入北大西洋,靠喝鸟血、吃鲨鱼撑了133天。一艘路过的货船上有个人认清他的容颜后,大喊:别救!这一小伙子便是被称作“中国鲁滨孙”的潘濂。
潘濂遇到货船的时候,已经在大西洋上漂泊了好几个月,因为缺乏食物和淡水,潘濂总是饥一顿饱一顿,他的四肢关节尽是浮肿,面部长满了杂乱的胡须,脸上疲惫不堪。
然而货船上的人还是一眼看出了潘濂的东方人特征,此时正是二战打得最激烈的时候,许多外国人还是傲慢的心态,对中国人避之不及。
潘濂原本因为遇到货船时的兴奋之情,在船上的人冷漠的眼光中逐渐消退,他无法相信这些人会让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大西洋上等死。
“救命!Help!救救我!”潘濂不肯放弃希望,他拼尽全力挥动双手,奋力把自己的救生筏往货船附近划,用自己在轮船上当学徒时学会的几个英文单词,嘶哑地呼喊着救命。
然而那艘货船逐渐从潘濂的目光里消失,他明白自己被救的机会十分渺茫,绝望和痛苦逐渐袭来,求生的意志却不肯放弃潘濂,他脑中的声音告诉自己,不能睡着,睡着了就再也醒不过来了。
十六岁那年,贫困的父亲将潘濂送到了外国货轮上当学徒,潘濂的父亲是一名游荡卖艺的武师,他从小也跟着父亲练武术,吃苦耐劳的性格在他的身体里扎根。
虽然水性不太好,但是潘濂在货轮上的工作却很努力,由于人比较勤快,当了三年学徒的潘濂被推荐到一艘更豪华的英国船只”贝洛蒙“号上当侍应生。
战争波及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连远离陆地的轮船也逃脱不了,“贝洛蒙”号有时候会被征用执行战时的运输任务,潘濂也不可避免成为战乱局势的一员。
当德国潜艇的鱼雷击中贝洛蒙号的时候,潘镰跟其他人一样开始逃生,救生衣、逃生筏,然而鱼雷爆炸却比人的速度更快。
庞大的贝洛蒙号被炸的七零八落,多亏了从小练武,潘濂凭借矫健的身手,在爆炸的那一刻纵身一跃,他从爆炸中逃生,却依然处在危险之中。
潘濂知道自己的水性一般,在海洋上游不了多久,他搜寻了两个小时,没有找到活着的船员,唯一让他欣喜的是,还有一艘救生筏完好无损。
潘濂找到帆布和木板,将这艘简易的木筏,改造成了一艘小帆船,带着他寻找生的希望。救生筏上有一些紧急物资,可是也只够支撑几天。
当下最重要的,就是找到救援。可是茫茫大海,又是战争时期,潘濂耗尽了应急手电筒的电量也没有找来救援。
食物也开始告急,好在他多年的船上学徒经验丰富,钓鱼对他来说并不是难事,难的是钓鱼的工具和诱饵。
潘濂将手电筒中的弹簧当鱼钩,用木筏上的甲壳动物的碎肉当鱼饵,海上钓鱼并不稳定,潘濂不敢多吃,每次捕到鱼都要留下一大部分晾干做鱼干。
淡水资源是最难找的,雨水时有时无,潘濂也没有太多容器来保存,当被逼到绝境的时候,潘濂过上了茹毛饮血的生活,他有时候会抓到在风暴中迷路的鸟,它们的血成为潘濂的救命水。
看不到尽头的大海让潘濂不敢思考自己的处境,生存是他唯一能考虑的事情,每天醒来就开始检查木筏的安全,补充食物储备,这样的忙碌减轻了潘濂的精神压力。
潘濂喝鸟血是为了求生,鲨鱼嗜血却是本能,潘濂曾不幸地撞上了一只饥饿的鲨鱼。一人一鲨在波浪起伏的大海上,除了你死我活没有第二种选择。
赤身肉搏激发出了潘濂的斗志,他跟鲨鱼斗智斗勇,最终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哈哈!你吃不了我,要成为我的食物了!是我赢了!”
潘濂就是靠着这种跟鲨鱼搏斗的精神,在大海上坚持了133天,当他终于漂到了出海口的时候,潘濂已经累的站不起身。
他伸出手划过清亮的海水,知道自己终于逃脱了黑暗汹涌的大海,已经没有力气呼救的潘濂无力的拍打着海面,幸好一家善良的巴西渔民救了他。
潘濂独自在海上求生一百多天的消息传遍世界,他成为了现实版的中国鲁滨逊。
参考资料:“海南鲁滨逊”传奇:海上漂流133天获救生还2010-09-18来源:海南日报收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