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焦作日报
2月7日晚,在刚刚开始的哈尔滨第九届亚冬会开幕式上,焦作“黄河飞龙”传人马元忠、李洪政等4人舞动四条金色的“黄河飞龙”腾飞,这是继“黄河飞龙”登上央视春晚之后,又一次登上亚冬会国际大舞台。
“黄河飞龙”咋上的央视春晚?
1月28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帷幕缓缓拉开,全球亿万观众的目光聚焦于这个充满喜庆与希望的舞台。在这场被誉为“文化年夜饭”的盛宴中,来自焦作市武陟县的“黄河飞龙”团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晚会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也让黄河文化在全球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黄河飞龙”团队在央视春晚现场。
“黄河飞龙”,这一源自黄河岸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矫健的身姿、灵动的韵律在春晚的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然而,这背后却隐藏着无尽的拼搏付出。
“黄河飞龙”团队在央视春晚合影。
故事还得从一年前说起。2024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启动仪式上,“黄河飞龙”首次亮相便艳惊四座,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目光。随后,央视专题片《远方的家》对“黄河飞龙”进行了深入报道,使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走进更多人的视野,也悄然走入央视春晚导演组的视线。
在黄河边表演 “黄河飞龙”“童贯火龙”等。
为了能在春晚的舞台上完美呈现“黄河飞龙”的魅力,该团队成员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杨飞龙作为“黄河飞龙”的传承人,他深知这次机会来之不易,于是,他带领团队提前一个月来到北京,开始了紧张而艰苦的排练。每天,他们都要举着沉重的“黄河飞龙”练习四五个小时,从动作的协调到表情的管理,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
航拍“黄河飞龙”等在黄河边表演的场面。
排练的过程是艰辛的,但该团队成员从未有过一丝懈怠。他们深知,这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展示,更是对黄河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深情致敬。每当夜深人静,排练场上依然灯火通明,“黄河飞龙”在夜空中翻飞起舞,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央视记者在拍摄“黄河飞龙”制作场面。
央视春晚导演组也被“黄河飞龙”团队的敬业精神所感动。1月中旬,导演组专门派出摄制组前往武陟县西陶镇,对被列入非遗的“黄河飞龙”进行专题片拍摄。摄制组深入西陶镇“黄河飞龙”非遗基地和黄河边,用镜头捕捉了舞龙、舞狮的精彩瞬间以及制作过程。通过镜头,全国观众得以一窥“黄河飞龙”背后的精湛技艺和传承人的故事,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风采。
“黄河飞龙”精心制作中。
终于,央视春晚的舞台向“黄河飞龙”敞开了怀抱。当熟悉的旋律响起,“黄河飞龙”在舞台上腾空而起,犹如一条金色的巨龙在夜空中翱翔。那一刻,所有的努力与付出都化作了无尽的荣耀与喜悦。杨飞龙的电话被打爆了,各种邀请如雪花般纷至沓来,云台山、老君山、王屋山等景区纷纷邀请“黄河飞龙”去表演,让更多人能够近距离感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然而,对于杨飞龙和团队成员来说,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他们深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他们需要继续以初心来守护,以匠心来传承,让“黄河飞龙”在保护传承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杨飞龙(左)向央视导演展示蛇年新设计的“飞蛇”。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用在“黄河飞龙”团队身上再合适不过。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演出,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拼搏、不断努力,才能登上人生的最高舞台,实现自己的梦想与价值。
如今,“黄河飞龙”已经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不仅展示了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精神风貌。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学典 王龙卿/文 王学典/图
20位“焦作名师”形象惊艳亮相
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原创文章版权属《焦作日报》(微信号:JZRBWX)官方微信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版权所有:焦作日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0013
-- 点击关注 --
总值班:陈 彬 统 筹:王 鹏 梁易凝
责 编:陈 彬 审 核:赵晓晓
编 辑:苗佼菲 校 对:薛 莹
本报全媒体常年法律顾问:律师吕晓燕 律师朱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