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2月初以来,日本遭遇今冬最强寒潮袭击,东北部、北陆及日本海沿岸地区成为重灾区,降雪量大得惊人。截至2月7日,青森县局部地区积雪厚度已接近4米,山形县大藏村、新潟县鱼沼市等地积雪超过3米,福岛县只见町、岐阜县白川村等地也突破2米。
北海道带广市更是在12小时内录得129厘米的创纪录降雪量。日本气象厅警告,未来两天新潟县24小时降雪量或达80厘米,东北、北陆等地区也将持续新增70厘米积雪,强风与海浪加剧了灾害风险。
极端的降雪给日本的交通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航空方面:全日空、日航7日取消35架次航班,影响2600余人出行。此前,两公司已累计取消86架次航班。
铁路方面:山形、秋田等多条新干线因积雪延迟或停运,全国24条铁路线一度中断。
公路方面:北海道带广市38号国道车辆被困长达8小时,救护车亦陷入雪中。
北海道留寿都滑雪场因缆车停运,上百名游客被迫在暴风雪中徒步翻越山脊返回酒店,过程险象环生。
岐阜县白川乡自驾游客因路面结冰被困,多地超市出现食品抢购潮,物流企业暂停北海道等地的货物收发。
这种灾害级暴雪是如何形成的呢?应该说是冷流雪与气候异常的叠加效应。
日本此次极端降雪的核心原因在于“冷流雪效应”与*的“大气环流异常”的双重作用。
1. 冷流雪机制
冷流雪是天气现象中的“大湖效应”的一种,当冷空气移动时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时,会从水面获得水分和热量,从而在向风的海岸或湖岸形成降水的现象。我国渤海南岸的山东半岛,以及北美五大湖南部地区都经常出现冷流雪现象。
当强冷空气从西伯利亚南下,经过相对温暖的日本海时,低层空气吸收水汽并迅速抬升,形成高强度降雪。日本海沿岸的山地地形进一步放大这一效应,导致局地降雪量激增。例如,青森县酸汤气象站因地处八甲田山迎风坡,积雪深度常年居日本之首,此次更突破3米。
2. 北极涡旋偏移与环流错配
今年2月以来,北极涡旋异常东移,导致冷空气主力转向日本而非中国南方。同时,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的缺失使冷空气长驱直入,与暖湿气流在日本海上空剧烈交汇,形成持续强降雪。
3. 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性
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地区升温削弱了极地涡旋的稳定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日本近年暴雪强度与频率的上升,正是气候变化下大气环流紊乱的体现。
日本气象厅呼吁民众减少非必要外出,警惕雪崩、停电及次生灾害。这场“十年一遇”的暴雪,既是对当下的考验,更是对未来气候治理的深刻警示。
(本文综合自日本气象厅数据及多方灾害报道)
消息来源:《央视新闻》2月7日报道《最强寒潮致日本局地积雪厚近4米 缆车一度停运滑雪者徒步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