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 廖保平



2025年2月3日深夜,山西大同古城一家商铺的门锁被撬开,数名身穿制服的工作人员强行进入店内开灯,随后用U型锁将门锁上,扬长而去。这一荒诞的场景,因商户岳先生的监控视频曝光而引发舆论哗然。2月7日凌晨,平城区古城街道办发布了一封219字的《致歉信》,称“工作方法失当”,并表示将“引以为戒”。然而,这封轻飘飘的道歉信,既未提及责任追究,也未明确赔偿方案,更未触及事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这样的道歉,与其说是反思,不如说是敷衍。

在这封《致歉信》中,古城街道办将事件归因于“沟通不畅、造成误会”,并强调“思想上急于求成、方法上简单粗暴”。这样的措辞,看似诚恳,实则避重就轻。首先,道歉的主体仅为一个街道办,而事件的执行涉及城管、消防等多部门,平城区政府和大同市政府却始终未出面回应。这种“丢卒保车”的做法,显然难以服众。

其次,道歉的对象模糊不清。信中仅提到“向广大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诚挚的歉意”,却未直接向被侵权的商户岳先生道歉,也未提及对其他被迫彻夜开灯的商户的补偿。这种“泛泛而谈”的道歉,更像是对舆论的应付,而非对受害者的抚慰。

最后,道歉的内容缺乏实质。信中未提及对责任人的处理,也未明确赔偿方案。商户的门锁被剪断,门板被撬变形,电费被强制增加,这些损失如何弥补?道歉信中只字未提。这种“轻描淡写”的态度,显然无法平息公众的愤怒。

“撬门开灯”事件的背后,暴露的是法治意识与行政权力的严重失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行政机关不得在夜间或法定节假日实施行政强制执行,除非情况紧急。而让商户开灯显然不属于紧急情况。此外,执法人员未出具法律文书,也未履行告知、催告等程序,其行为已构成违法。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违法行为并非个别现象,而是基层治理中普遍存在的“权力任性”的缩影。从“提灯定损”到“撬门开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表面光鲜的政绩,不惜以侵犯公民权利为代价。这种“为你好”的粗暴逻辑,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也破坏了法治社会的根基。

道歉只是第一步,追责与赔偿才是关键。相关部门应彻查事件责任人,依法追究其行政甚至刑事责任。同时,应尽快制定赔偿方案,弥补商户的经济损失,并公开处理结果,以回应公众关切。

此次事件暴露了基层执法人员法治意识的淡薄。相关部门应加强法治教育,确保执法人员依法履职。同时,应完善监督机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亮化工程”的初衷或许是美化城市,但其执行方式却背离了民生福祉。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尊重市场规律和公民权利,避免形式主义的泛滥。

“撬门开灯”事件不仅是一起个案,更是一面镜子,照见了基层治理中的诸多问题。轻飘飘的道歉无法掩盖沉甸甸的责任,唯有从制度层面反思与改革,才能真正实现“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的承诺。希望大同市政府能够以此为契机,推动治理能力的提升,让古城的灯火不仅照亮夜空,也照亮人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