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的乐道汽车,似乎也继承了蔚来汽车“易招黑的体质”,各种节奏不断。

节前,乐道副总裁正式回应了造假传闻:“恶意攻击的伎俩总会过去,好产品才是制胜关键”。

事情的起因是,上个月15日左右,有自媒体曝出,乐道强制每位销售人员,都要买一台乐道L60,冲击销量。

嗯,辟谣的夏庆华总,看起来确实很委屈。

但就是有些逻辑关系始终还是让人觉得有些奇怪,因为根据懂车帝的数据,乐道月销量是第三名。



究竟是哪家友商,偏偏盯着一家行业第三的品牌去嫉妒呢?并且还编出连环谣言抹黑,而与之对比似乎对第一、第二的品牌放任不管,因为看起来前两家在舆情上显得风平浪静。至少没传出强制员工买车的消息。

所以,乐道汽车是不是被友商抹黑了?

我们不得而知,在我们看来,面对愈发内卷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乐道汽车已经没有退路,相比各种舆论节奏,乐道汽车要做的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销量承压

乐道的压力来自于销量。

就综合产品力来讲,很难说出,L60有什么特别亮眼的竞争力,除了相对低廉的价格。

至于乐道引以为傲的换电,目前还有点鸡肋。

因为乐道电池与蔚来系产品,并不通用,支持乐道的换电站,算下来也就1200座左右,均摊到全国,确实有点尴尬。

反馈到销量上,就有了明显的体现。

与李斌最开始说的“卖爆了”不同,乐道上市100天,也只交付了2万辆。

作为对比,吉利银河E5参数图片)上市100天,交付50000辆。

哪怕刚入局,存在产能限制的小米,43天也交付了10000辆。

当然,也可以说,这个销量对蔚来体系来说,确实是一次卖爆了。

只不过“卖爆了”之后,乐道的销量确实在下滑。



所以,传出员工强制买车事件,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毕竟蔚来对乐道的销量,太看重了。

为什么呢?

因为蔚来太需要乐道了。

急需乐道的销量,来释放蔚来体系的规模效应。

蔚来的定位,一直是高端品牌,即使蔚来最“便宜”的ET5,起售价也是超过30万。

问题在于,根据安信证券的推算,2024年中国30-40万的新能源市场规模也就130万左右,排除掉一大半的混动车型,纯电也就大约60万。

你看,蔚来2024年交付超过20万,吃掉了1/3的市场,依然还是亏损了100多亿。

小众的细分市场的天花板,已经在那里了。

对于经营十年,累计亏损千亿的蔚来来说,太想求变了。

所以只有去到,更大的、更主流的市场,实现规模效应,才能有可能实现盈利。

乐道品牌,就是承载着,这样的销量压力诞生的。

不要与特斯拉比,乐道要做的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广为所知,乐道一出来,其实就瞄准同价位纯电的王者,特斯拉Model Y

只是与发布会的秒杀对比不同,落实在销量上,乐道对比特斯拉,完全不够看。

就算是号称特斯拉杀手的其他国产新能源车型,销量累加起来,也打不过特斯拉Model Y。

为什么?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乐道们和特斯拉的玩法其实完全不在一个赛道。

因为同样是降价,特斯拉是通过效率和技术实现的。

特斯拉的生产供应链效率可以做到极致的价格,技术又能形成完美的护城河。

这点有多吓人呢?

这么讲吧,特斯拉的价格能上能下。

除了广为人知的,按照供应链成本波动定价外。特斯拉拉完销量降完价后,只要完成销量目标,特斯拉还能涨回去,销量依旧能保持常态。

但放眼其他品牌,哪怕是宝马,降价打了价格战,拉了一波销量,再涨价回去,市场已然不再买单了。更不要说像乐道这样本身就打着性价比标签的品牌了,价格一旦下去,就上不来。

所以,同样是降价,但是二者的实现方式在根本上是不同。本质上二者不是同一纬度的竞争产物。这背后的竞争,其实比的是产品和供应链能力。这也是特斯拉和乐道们的本质不同。

所以,从本质上,在现阶段乐道L60几乎没有胜率面对Model Y。

而更悲观的情况是,2025年的价格战将会更加白热化,届时乐道的销量压力会更大。

跟进降价,利润不够,不参加降价,客户注定会被抢走。

这或许才是挑战的开始。

在《电动势》看来,无论是蔚来品牌,还是乐道品牌,其实都不该把目标锁定在特斯拉身上,而是应该深度挖掘、并向用户介绍换电车的独特产品力,做大做强换电车市场才是核心所在。

倘若换电车市场被做大了,蔚来一直以来的财务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曾经看到过,蔚来车主有过这样的一段表达:

“如果能放下成见仔细去审视蔚来的业务框架和企业愿景,会看到星辰大海般的浪漫梦想。但现实中,摆在蔚来面前的结局只有两个,要么成为伟大的一流中国车企,要么在伟大之前资金耗尽折戟沉沙。”

当然,我们更希望乐道能帮助蔚来成为前者 。

总之,祝福乐道,也祝福蔚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