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是宋朝著名文学家,以文章负一代盛名,他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平生喜欢奖掖后进,唐宋八大家中的曾巩、王安石及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等都曾受到过他的提携和栽培,而且,曾巩、苏轼、苏辙都出自他的门下,可见他对北宋文坛的影响之大。


相对于有“富贵宰相”之称的晏殊而言,同为北宋初期的著名词人,欧阳修的仕途远没有晏殊的幸运平顺,他三次遭贬,切身体会过人生的起起伏伏,故有百般滋味在心中。


欧阳修的词颇具五代词人冯延巳的词风,后人评价说:“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此话抓住了欧阳词的一大特点,就是善于真挚深刻地表达情感。


欧阳修的词风疏快里蕴藏着品格,既有柔美飘逸的一面,又比较注重情感表达,平和沉着,又不失隽永。他早年行役江南时,曾经写下一首《踏莎行·候馆梅残》。词作原文如下: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首词的大意是:


客舍门前的梅花已经凋残,小溪桥旁刚刚长出的细柳轻垂着枝条。


小草芬芳,春风送暖,远行人跃马扬鞭。


走得越远,离别的愁绪越没有穷尽,就像那迢迢不断的春江之水,绵绵不断。


寸寸柔肠痛断,行行粉泪盈淌。


不要登上高楼,凭倚栏杆,望远怀人,那样会更添愁苦。


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远行的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欧阳修这首《踏莎行·候馆梅残》是一首抒写早春南方行旅的羁旅离愁词。


整首词开篇先写远行之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用梅残、柳细、草薰、风暖,构成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同时暗示正值早春时节。


接着,笔锋一转,由丽景描写转入对离情的细诉,离家越远,离愁越沉重,这离愁逐渐地扩散开来,就像那片无穷无尽、看不到头尾的绵绵不断的春水。


然后,再次转笔,由陌上行人转而描写楼头思妇的情景,连用了两个叠词,展现了思妇肝肠寸断、泪水涟涟的深切思念,同时,耳边回响起心上人的深情嘱托。


最后,进一步描绘闺中少妇对陌上游子的深切思念,不顾爱人的嘱托登高远眺,渴望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心上人同走天涯,真是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


全词笔调细腻,委婉含蓄;清新俊逸,章法井然;构思新颖,比喻自然;寓情于景,情感深沉;情深意远,柔婉优美。


突出特点是男女兼写,打破了只围绕单一方写离情的惯例,先写征人,行者自道离情,后写思妇,居者怀念行者,春水写愁,春山骋望,同时让人感到男女双方真切的离愁别绪,极尽哀婉,堪称是婉约派抒写离情小令的代表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