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揽梅花扫腊雪”,一句好诗,境界清雅,格调隽永。天地之间,独自一人,于揽梅扫雪之际倾耳聆听天籁。朵朵梅花,片片雪花,都是凛冽寒风中跳动的音符。
有人以此为上联,给它对了一句下联曰“细睨山势舞流溪”,也是很有一番诗情画意的。
诗情画意中,这副浑然天成的对联又暗藏玄机。
“细睨山势舞流溪”,若用浙江方言读来,与“1234567”极为相似;而“独揽梅花扫腊雪”,则是由简谱的音阶“哆来咪发唆拉西”变化而来。
将“哆来咪发唆拉西”这七个字的谐音化作一句意蕴生动的诗,自然而不着痕迹,岂不妙哉!
追根溯源,这个十分有趣的“发明”,出自著名音乐教育家沈心工之手。
沈心工,1870年生,上海人,原名沈庆鸿,字叔逵,“心工”是他创作歌曲时的署名。沈心工20岁时考中秀才,1896年受“教育救国”思想的感召考入南洋公学师范班。南洋公学是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大学之一,是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因清末民初中国沿海有北洋、南洋之分,上海地区为南洋,故名。1902年4月,沈心工东渡留学日本。十个月的留学经历虽然短暂,却启发了他对音乐教育的热情,并始终不渝致力于此,成为中国近现代新音乐启蒙运动的先驱。
沈心工1903年2月从东京回国后,任教于南洋公学附属小学。他开风气之先,最早在国内开设音乐课,并亲自担任教学。与此同时,我国第一所女子学校——上海务本女塾也不遗余力提倡新学,其创办人吴怀疚同样主张设立课程教授唱歌,于是竭诚聘请沈心工兼任唱歌课教师。
万事开头难。20世纪初,数字简谱刚从日本引入国内,对于毫无音乐基础的小学生来说,最基本的七个音符“哆来咪发唆拉西”也总是记不住或唱不准。老师教得费心劳神,学生学得别别扭扭。或许是冬日里的一次踏雪寻梅触发了沈心工的灵感,他将七个音符编成一句七言诗“独揽梅花扫腊雪”。学生们借助谐音、结合形象一下子就铭记在心,而且唱起歌来也更加自然协调。
沈心工一生创作乐歌一百八十余首,其中不少是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比如《黄河》《从军歌》等,激昂慷慨,充满正气,在当时广为传唱,风靡全国。
“心工”的寓意,不言而喻,就是用心创作,用心传授。沈心工所创作传授的不是没有生命的曲谱,不是没有温度的歌词,他以炽热的情怀,将音乐与时代、与社会、与民众紧紧贴在一起。良工心苦,正如梅花香自苦寒来,若不是超越常人的锐意探索和执着坚守,又怎能在荆棘丛中开辟一条音乐教育的新路?
艺术无界限,诗歌、绘画和音乐本就相通。“独揽梅花扫腊雪”,看似简简单单七个字,却蕴藏着诗人的文采、画家的格局和音乐家的灵感,更包含着大师孜孜以求精雕细琢的一颗匠心。
栏目编辑:华心怡 文字编辑:史佳林
来源:作者:成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