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春佳节之际,《中国美术报》的记者们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回到家乡,走进火热生活。他们带来了来自一线的生动、鲜活报道,用文字和图像记录了家乡“美”的时刻和“美”的景象。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也是中国人生活哲学的生动注脚和民俗礼仪的集大成者。刚刚过去的乙巳蛇年春节,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个农历新年,从“中国年”成为“世界年”。各地各具特色的庆祝活动也渲染出了浓浓的“年味儿”。
阜城县大集上,人们正在选购新年的“福”字、春联、红灯笼等年货 摄影/闫君
春节前后,人们剪窗花、赏花灯、备年货、贴春联、吃年席、包压岁钱、说吉祥话……这些传统年俗不仅凝聚着人民的智慧,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和区域特色,以及共同对送冬迎春、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的新年愿望。
河北省阜城县崔家庙镇陈集村,剪纸艺人正在剪刻蛇年剪纸作品 摄影/崔贤飞
春节期间,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县举办了各类迎新春的活动,如阜城县历史博物馆推出的“阜城记忆 年俗传承”活动,以及由阜城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阜城县图书馆承办的“图书馆里过大年”《妙剪生花 喜迎新春》非遗剪纸迎新春活动,吸引了不少大众参与,成为当地新年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当然,忙年备货,少不了剪纸窗花、挂历和春节吉祥物,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的阜城剪纸,晕染出了新春的底色,成为装点节日氛围的重要元素之一。
河北省阜城县崔家庙镇陈集村,剪纸艺人展示剪纸作品 摄影/崔贤飞
阜城剪纸是河北省极具代表性的非遗手工艺传统技艺,在2016年被列入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阴阳相间、线条流畅、色彩单纯、形象鲜明、刀工巧妙等艺术风格。它以传统的中国画为基础,材料丰富,有丝绸、布匹、绢纸、宣纸等,其选材也非常广泛,从自然风光到人文百态,从历史典故到民间传说,从飞禽走兽到花鸟鱼虫,从传统的“福”字剪纸到具有剪纸风格的各类文化产品,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时代审美的风向,是民俗文化的生动记录。
河北省阜城县崔家庙镇陈集村,剪纸艺人正在制作蛇年剪纸挂历 摄影/崔贤飞
在阜城,琳琅满目的蛇年非遗剪纸和文创产品进入销售旺季,剪纸艺人们也纷纷开启忙碌模式,端坐案前,加班加点赶制订单,让这些承载着美好寓意的作品走进千家万户,供应节日市场。河北省阜城县崔家庙镇陈集村是阜城剪纸的发源地,这个有着300多户人家的小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从事和剪纸相关的行业,成为当地最有新春氛围的乡村之一。这种在指尖绽放的传统技艺,在剪纸艺人们的巧手下,将一张张普通的红纸经过折、剪、刻等工序,在镂空的细节中,剪出了对节日的满满祝福,剪出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也剪出了对传统技艺的继承和不断创新的活力,也让这项传统技艺走进更多年轻人的视野与生活。
河北省阜城县崔家庙镇陈集村,剪纸艺人正在制作蛇年剪纸文创帆布包 摄影/崔贤飞
历经数千年岁月沉淀,春节早已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传统节日,它是儿时屋檐下的声声呼唤,是长辈们口中的家常唠叨,是大门上每年一换的“福”字与对联,是无数人岁末归巢的温暖港湾。每至春节,游子们跨越山海,奔赴家乡,与亲朋围坐,互道着祝福,也传递着温暖。我们每个人既是“春节”的参与者,也是“春节”的传承人。而乡情里的“年味儿”让我们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里,始终坚守着那份对美的追求、对家的眷恋,和对民族文化之根的认同,同心同行。
编辑 | 闫 君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蔡培新
初审 | 李振伟
复审 | 马子雷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