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逛各式庙会、灯会、年货集市……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碰撞出别样火花,无论身在哪一片土地,那份对家的依恋、过年的欢喜、对未来的憧憬,都凝聚在这一盏盏红灯笼、一场场精彩的年俗活动中……

一根风筝线牵动万家欢

本报首席记者 王 彬


杨红卫现场教授风筝制作技艺 受访者供图

“杨老师,您的很多作品都脱销了,什么时候上新呀?”

2月1日(正月初四),国家级非遗潍坊风筝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红卫收到这条信息后,火速赶往位于山东潍坊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的工作室。“春节前后,手头没停,这根风筝线牵着很多人的祝福。”杨红卫嘴上说忙,心里高兴。

杨红卫是腊月二十八才赶回潍坊的。此前三天,她在广东深圳南头古城非遗工坊教授当地市民风筝制作技艺。杨红卫将龙头蜈蚣风筝、蝴蝶风筝、燕子风筝摆好,细心讲解制作步骤。现场有家长带着刚上小学的孩子来体验,还有不少市民晒出自己收藏的潍坊风筝图片。大家最后放飞亲手制作的风筝,寄托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从深圳返家,马上就到春节了。除了贴春联、准备年夜饭,杨红卫手上总缠着风筝线。“有好几个订单任务要赶制,有几位学者来调研,还有好几拨朋友趁年节来体验。”杨红卫说,很多年轻人通过网络了解到潍坊风筝,专门赶到工作室看风筝、买风筝。

工作室里,不同尺寸的成品风筝整齐排列,真丝布帛、竹子骨架、各色颜料随处可见。金鱼寓意年年有余,蝴蝶、蜻蜓寓意幸福美满,每只风筝都承载着美好心愿。“不少购买者是风筝行家。他们懂潍坊风筝、爱传统文化、传播非遗技艺,让风筝的年味愈来愈浓。”对杨红卫而言,年节期间赶制风筝不仅是为了完成订单任务,更是共享人们的美好祝愿,跟大家一起过年。

最近,杨红卫还有了创制系列主题风筝的想法。她大量阅读并研究有关潍坊的人文类书籍,计划推出更多具有家乡特色、会讲故事的风筝。“有手里这根线,风筝飞得再远,也能找到家。”杨红卫说。

记者手记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第一个春节,所有中国人都怀揣更大的荣耀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更感骄傲、更觉充实。

同为潍坊人,我对杨红卫的感受深有共鸣。非遗所积淀的文化底蕴令人久久回味,人们热衷于通过非遗表达心意;年货里的非遗含量逐年增多,有非遗元素的品类会更受青睐。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在年俗中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

中国年,就是牵动所有中国人情感的那根风筝线。

烟火昭馀 古韵新篇

本报记者 王添艺

“妈,我很快就回。”在山西省晋中市祁县昭馀古城广场经营面摊的申艳向前来替班的母亲简单交代后,便匆匆向库房走去。春节期间,古城迎来客流高峰,晌午未过,面摊储备的食材就见了底,申艳喜滋滋地加快了补货的步伐。

祁县古称“昭馀”,现存昭馀古城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除了闻名天下的乔家大院,昭馀古城内还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古院落1000多所、房屋2万余间,彩绘精美、明柱出檐。

“再来一张,看镜头。”古城一隅,摄影师戴鹏正在为游客调整拍摄角度。大学毕业后,戴鹏回到祁县老家,开了一间文旅摄影工作室。

创业初期,戴鹏的生意规模很小,化妆、摄影、后期都得亲力亲为。两年过去,戴鹏不仅站稳了脚跟,还开了两家分店。“我这是赶上了家乡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机遇。”戴鹏从小在古城长大,对街巷各处美食、最佳取景地和历史典故了如指掌。拍摄过程中,他总会与游客分享这些老城故事,对家乡的热爱会自然流露在他的作品里。在他看来,通过镜头捕捉到的不仅是这座城市的景致风貌,还有它的人文温度与厚度。

“咚咚咚……”远处传来阵阵锣鼓声,原来是祁县第三小学的学生腰鼓队在城门口演出。春节期间,祁县昭馀古城加大文旅体验项目组织力度。“光影古院昭馀情——祁县院落文化摄影展”用老照片定格往昔岁月,将古城的沧桑变迁娓娓道来。古城戏台上,祁太秧歌、杂技喷火等表演赢得观众阵阵喝彩。

夜幕降临,古城盏盏花灯亮起。不远处,国潮音乐会热闹开场,传统与现代在此碰撞,为古城注入新活力。“这个年过得特别有干劲。”戴鹏感慨道,“我十分期待家乡的发展前景,也希望能有更多年轻朋友和我一起为保护、建设家乡出一份力。”

记者手记

吸溜一口味道刚好、无须额外加醋的“擀尖尖”(手擀面),我便知回到家了。

12岁之前,我都生活在山西祁县,昭馀古城就是我儿时的乐园。记忆中,当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家家户户门前,意味着新年要到了。祁县是有名的社火之乡,农历正月十五前后,全县各个村镇都会自发组织队伍,集中到县城主干道上进行游艺表演。背棍、抬棍、划旱船、扭秧歌,从早到晚,好不热闹。我自小就对家乡的历史名人和名优特产如数家珍,在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功于社火。

社火是百姓的舞台,每个村都把最自豪的文化家底装饰在花车上,人们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表达对家乡和美好生活的浓烈情感。

家乡年味有了新载体

本报记者 彭澳丽


孩童在草林红圩小镇敲响新年锣 彭澳丽 摄

“敲一下,开启2025!”春节期间,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草林红圩小镇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游客在寓意敲响新年序章的锣鼓前驻足,声声锣鼓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许。

这个春节,草林红圩小镇的活动精彩不断,龙灯巡游、舞狮表演、玩偶互动、小马戏团、魔术杂技……从传统民俗到趣味互动,让游客在欢乐中感受到浓浓年味。游客温先生说:“小镇布置得喜气洋洋,活动也很丰富,与记忆中的年味很相似,这一趟来值了!”

春节期间,遂川县的许多乡村旅游景点成为周边游客出行游玩的首选,景区人气满满、消费升温。溪水潺潺,山雾缭绕;红灯高挂,彩旗飘飘。为丰富游客春节游玩体验,白水仙景区推出了新春庙会、巡游互动等活动,让游客体验不一样的年味。庙会上的“西游记四人组”惹人喜爱,“孙悟空”和“猪八戒”惟妙惟肖的表演赢得阵阵叫好,“猴王接福”互动游戏更将现场氛围推至高潮。游客穿梭在庙会熙熙攘攘的人潮中,体验着各式各样民俗的风情和乐趣。

“我们有几年没回来过年了,一直听家里人说家乡变得越来越好,这次回来果然眼前一亮,感觉陌生又亲切。”返乡以来,张女士对家乡年味有了新的感触,“小时候的年味囿于一方之地,穿新衣、放鞭炮、拜大年。现在的年味有了更多载体,大家开始走出家门、走进景区。”

记者手记

这两年,遂川文旅相关内容逐渐出现在我的视野里,三两家乡好友聊起时,也不禁感慨家乡的各种积极变化。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精神生活也渐渐丰富起来。我们看着曾经落后贫穷的小县城一步步成长壮大,依托当地自然与人文优势打造特色景点景区,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丰富市民、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欣喜之余满是感动。

今年春节前夕,县里举办了“遂心如意中国年”遂川县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歌舞、相声、音乐情景剧、快板、杂技、小品……丰富的节目形式展现了家乡人的过年仪式感。时代在进步,但家乡年味并未丢失其原本的味道。熟悉的乡音送来的声声祝福,人们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都是家乡年味中最本真的一味。

桃花坞里文化年

本报记者 李荣坤

“我要一个蝴蝶糖画!”随着稚嫩的童声点了单,非遗传承人用小勺舀起晶莹的糖液,手腕轻转,行云流水般勾勒出蝴蝶的腹部、翅膀和触角。

2月1日(正月初四),江苏省苏州市桃花坞唐寅园内张灯结彩、游人如织,新春非遗游园会、全国年味大观园等活动不断,传统年画、潮流文创、地道小吃、精细工艺等应有尽有。驴肉火烧、六安瓜片让这里充满烟火气息,上海绒绣、徐行草编、惠山泥人、徐州香包等摊位前人头攒动,吴江旗袍制作技艺、仿古铜炉制作技艺、苏绣等非遗技艺展现独特魅力。

来自北京的王先生一家三口到苏州过年,从平江路来到桃花坞。“这里的非遗体验活动非常丰富,我们给孩子报名参加了非遗研学馆的郯城木旋玩具研学课,还买了桃花坞年画。”王先生说。

夜幕降临,桃花坞的彩灯更加绚烂。漫步至唐寅故居院落里,池塘上漂浮着五彩花灯,与小桥流水交相辉映,如诗如画,吸引许多身着汉服的游客在此驻足拍照。进入学圃堂,花几、床榻、桌椅、文房四宝、盆景等古朴雅致,人们仿佛置身于古代文人墨客的世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两个游客看着墙上的字,饶有兴趣地读着唐寅的诗词《桃花庵歌》。

园内还特别打造了四川、云南、湖南、福建、山西、辽宁等“人家院落”,展现各地非遗技艺,营造出欢乐、祥和、喜庆的中国年气氛。

记者手记

苏州的春节,更像一首轻柔的诗,没有凛冽的寒风,只有温暖如春的气息;没有粗犷的豪情,只有细腻的雅致。

各类春节文化活动不仅是对节日的庆祝,也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传统与现代生活。这些活动注重文化挖掘和传承,让市民和游客在欣赏非遗的同时,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历史故事。越来越多类似活动的举办,既是时代发展、物质生活富足的生动写照,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体现。

2025年2月8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年的味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