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戏曲晚会现场。耿婧媛 摄
多媒体视觉节目《活色生香》。
戏曲嘉年华《百戏芳华》。
武戏科技表演《纵横天地》。
庆佳节,共赏戏曲之雅韵,领略文化之幽美;贺新春,同观晚会之繁华,感受艺术之绚烂。
汾河之畔波光粼粼,古城之中岁月悠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戏曲晚会》,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为全国观众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与文化之旅,向海内外受众送上了一份乙巳蛇年的真挚祝福,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光芒。今年春节戏曲晚会首次走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太原,古韵今风巧妙融合,锦绣太原更是以满腔热忱,诚邀天下宾朋,品味年的温馨,感受晋阳风华。在这里,每一幕都是戏,每一景皆成诗,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今年“春戏晚”数据斐然,收视、热度、口碑更是“全面开花”,刷新多项纪录。收视率高于去年,在全国同时段晚会类节目中收视排名第一,首次触达全国百城千屏;相关新闻报道累计触达超5亿人次;《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学习强国”、《半月谈》、《环球时报》等权威媒体先后报道;超18个省市级主流媒体予以报道;多家海外国家级媒体平台陆续报道……
这是一次以三晋大地为舞台的戏曲盛宴。在这里,总能从精彩的节目中找到山西悠久深厚的戏曲历史,领略太原戏曲的醇厚之韵。在这里,京剧的铿锵有力、豫剧的婉转悠扬、越剧的清新明快、黄梅戏的质朴细腻……犹如百花争艳,各展风采,熠熠生辉,展现出中国戏曲的多元魅力和不竭活力。
这是一次以青春时尚为亮色的国潮庆典。在这里,总能从创新的表达方式中深度聚焦山西丰富的非遗元素,体会到戏曲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独特魅力。在这里,以戏曲文化和当代国潮为依托,正在形成一条推动地方文旅产业长久可持续发展的“央地合作”共赢脉络,太原也正聚力打造时尚化、年轻化的“国潮戏曲之都”和演艺之都。
这是一次以千年文脉为底蕴的文化之旅。在这里,“戏曲+现代科技”擦出火花,“戏曲+多媒体技术”呈现新景,“戏曲+电影跨界互动”开拓新篇。在这里,戏曲很古老,戏曲也很时尚,正是有了一次次不断探索,才实现了视听效果的有效“增值”,才实现了戏曲文化的持续“破圈”。
锦绣太原,这座承载着千年风华的古城,以其独有的韵味诉说着过往与现在的乐章。台上,戏曲文化古韵悠扬,唐风晋韵交织缠绵;台下,名家与戏迷激动不已,沉醉于这份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敬仰,更有一份对这座古城的眷恋。
此刻的锦绣太原,正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让古今在此交汇、让心灵在此共鸣、让文化在此传承。
一次如约而至的“双向奔赴”
山西博大精深的戏曲艺术与央视独具匠心的创意灵感,在这个新春佳节交相辉映,共同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戏曲盛宴。
这是一次如约而至的“双向奔赴”,央视春节戏曲晚会落地山西太原,这一抉择充分彰显“春戏晚”对于传统文化根源的深刻追溯,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山西是个好地方,村村有庙,庙庙有戏台。”晋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武凌云称赞说。一组令人傲娇的数字更是凸显了戏曲在这块土地上的繁衍盛况:在现今出土的戏曲文物中,山西在全国排名第一;现今所存的戏台数量,山西仍为全国第一;金元时期的戏曲大家,以山西为最多;在全国所有的戏曲种类中,山西仍然排在首位。
山西,被誉为“中国戏曲摇篮”,最早的戏曲发祥地之一。悠久深厚的戏曲历史、鼎鼎有名的戏曲大师、古朴优美的戏曲文物、千秋各具的戏曲剧种,犹如一堂细腻动人的戏曲文化大师课,缓缓铺陈开来,令人叹为观止。
山西出戏曲“狂人”。元杂剧,是戏曲的成熟形式,元代也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山西剧作家占据了黄金时代的“半壁江山”。三晋戏曲大师群星璀璨、佳作如云,“元曲四大家”中的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都是晋籍,其作品流传至今。
山西有剧种“繁星”。戏曲丰盈大众生活,山西人对戏曲是真爱。上世纪80年代,山西戏曲剧种50余个,目前依然有38个剧种活跃在舞台上,剧种数量占全国九分之一,居全国首位。山西四大梆子——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对戏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除四大梆子外,晋南眉户、上党落子、耍孩儿等地方小戏,好似繁星点点,闪耀各处。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从古老的戏台到现代都市的街头、举世瞩目的舞台,古韵今风,声声不息。近年来,我省更是将免费送戏下乡进村惠民工程作为一张文化品牌,仅2024年全省已完成免费送戏下乡进村1.6万余场,完成率161%。
此外,山西太原有101座博物馆,作为“博物馆之城”,晋阳古城的文化底蕴,与总台春节戏曲晚会的文脉传承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当历史沉淀和时代机遇际会,春节戏曲晚会如约而至。
一支高效协同的“太原力量”
春节戏曲晚会诞生30多年来,已成为春节的文化标志之一。戏曲盛宴岁岁如期上演,一代又一代杰出的戏曲艺术家与晚会编导团队坚持守正创新,以传统戏曲演绎新时代的城市发展故事,成为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欢乐源泉之一。如今的“春戏晚”更是从演播室走向户外,走入晋阳古城,走近烟火人家,成为“央地联动”的创新表达,实现“戏曲+文旅”融合传播的文艺范本。
这台晚会,既是戏曲名家相互交流的艺术盛会,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展示平台。山西是闻名全国的戏曲大省,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25年春节戏曲晚会》落地太原,珠联璧合、恰逢其时。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春节戏曲晚会落地太原工作。
2024年12月中旬,由市委宣传部制定的《2025央视春节戏曲晚会保障工作方案》下发,经过前期周密部署,按照高标准、高要求,太原成立了筹备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专班工作组的职责,适时启动了实体化运行。
2025年1月2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戏曲晚会》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韦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王晓真出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召集人张国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程永平介绍有关情况。
为确保“春戏晚”顺利录制,高效协同的工作专班展现了全方位的“太原力量”,综合协调组、艺术协调组、技术保障组、宣传推广组、安全保障组、后勤保障组各司其职,统筹20余家相关单位形成强大合力,秉持“当日事当日毕”理念,连续奋战一个多月,展现了太原高效、开放、热情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
按照市委宣传部的安排部署,除完成宣传报道任务外,太原日报社在《太原日报》《太原晚报》专副刊版面同时推出“太原有戏”专栏,介绍悠久的戏曲文化。
除服务保障工作外,还有众多省城高校的大学生作为群众演员参与了晚会录制。来自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音乐舞蹈专业的40名学生参与了“春戏晚”的录制,大家不约而同地说:“这个春节一辈子都忘不了。”
“说到太原,其实特别有感触,我来过太原很多次,有很多朋友在太原,朋友们带我去吃各种各样的面。”谈及“春戏晚”的策划理念和对太原的感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戏曲晚会》策划、总撰稿池浚表示,“太原的变化让我觉得既熟悉又陌生,和十几年前来的时候完全不一样。而且太原的戏曲文化古朴厚重,新的建筑、新的展陈方式、新的精神面貌,让人觉得这座城市不断在生长,如同我们的晚会一样,都是戏曲,但又以多元的新样态、新样貌、新形式呈现,具有新时代的蓬勃朝气。”
一枚岁月流转的“太原印记”
1月30日晚,《2025年春节戏曲晚会》在央视综合频道与戏曲频道璀璨首播。晚会自录制至播出,名家新秀纷纷诚邀四海宾朋共赴锦绣太原,领略穿越千年、历久弥新的晋阳风华。
晚会以“盛世梨园,锦绣山河”为主题,巧妙依托太原丰富多彩的戏曲文化底蕴与深厚历史积淀,将主舞台匠心独运地设于太原古县城的楼台亭阁之间,利用无人机航拍的壮阔视角、外景街区秀的灵动演绎,晚会舞台还巧妙延伸至晋祠的古韵悠长、迎泽大桥的现代风貌、钟楼街的繁华熙攘、山西博物院的珍宝璀璨,一派浓郁喜庆的氛围。
少儿表演《戏游童梦》以萌娃的纯真演绎,生动诠释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璀璨光辉。多剧种创演《山水情缘》则是4个剧种《白蛇传》的精彩呈现,4位白娘子轮番登场,共献蛇年祥瑞,寓意美好。戏曲融合表演《跨越山海》,联动来自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10多个海外戏迷团体,多屏共唱、同频互动。
为呈现戏曲艺术薪火相传的精神,传承情景表演《弦歌不辍》力邀陈少云、赵葆秀、孟广禄等名家携新秀同台献艺,原汁原味地为戏迷票友唱响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其中77岁京剧名家陈少云和赵葆秀,带领弟子演绎了脍炙人口的名段,铿锵有力,高潮不断,引得观众拍手叫绝,在热腾的氛围中上演了一幅“老带新、传帮带”的戏曲发展新图景。
节目中,山西太原的身影无处不在。极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嘉年华《百戏芳华》深挖山西本土剧种与非遗、民俗的独特魅力,于古街巷内上演一出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戏曲联欢。地域特色表演《老巷烟火》则穿梭于太原的古街老巷与潮流地标之间,将非遗、民俗等巧妙融合呈现在戏曲文化的独特韵味中。多媒体视觉节目《活色生香》运用技术手段“唤醒”山西博物院的金代戏俑、晋侯鸟尊等珍贵国宝,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上演穿越时空的晋祠古戏台奇幻之旅。
晚会更以多元跨界、“戏曲+”节目的创新形式,激活戏曲中的年轻时尚元素。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创新舞台剧《我的大观园》精彩片段,运用电影语言展现越剧“全景式多维空间”,开启浪漫红楼之旅。《纵横天地》则调动数千架无人机,搭载戏曲武戏上演“七十二变”,以科技与戏曲的完美融合呈现恢宏神话故事,令人叹为观止。
《2025年春节戏曲晚会》汇聚全国近80家文艺团体、30多个戏曲剧种,百余位名家名角、新生代传承人、跨界演员歌手倾情加盟,集结各剧种经典名段,又有戏曲艺术与历史文化的深度融合创新。
整场晚会延续名家名角围坐一堂用戏腔拜年的传统,同时融入“戏腔诗词飞花令”“名家票友对戏”等趣味互动环节,其乐融融,趣味盎然。
晋剧表演艺术家谢涛,今年更是以太原晋剧人的身份,在自己土生土长的城市参与“春戏晚”,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她说:“太原有2500多年建城史,蛇年戏曲晚会选定太原,充分体现了近年来太原从上到下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她带着《大登殿》中的精湛演技,为戏迷献上精彩绝伦的晋剧表演,诚挚希望观众多关注晋剧,关注优秀传统文化。
众多春节戏曲晚会的演员纷纷表达对山西戏曲的深厚喜爱。昆曲名家施夏明赞叹道:“山西本土的剧种总是带着一股高亢激昂的力量,这正是三晋大地的独特风采。”京剧第一女老生王珮瑜表示:“太原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同时还有很多出名的文旅打卡地,这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武凌云在晚会中出演了戏曲情景短剧《大院人家》,以新潮又年轻态的表演形式讲述太原故事,宣传太原文化。他激动地说:“今年‘春戏晚’走到了家门口,我与家人及徒弟都参与表演,我们为太原代言。”
汾河轻拂柳,晋阳微展颜,邂逅历史名城,此地便是太原,古雅与现代交织,雄浑中不失柔美,繁华里蕴含宁静。
在太原的山水温情与人文风骨之间,整场戏曲晚会如梦如幻,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大家深深感受到“中国戏曲+太原文化”的独特魅力,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太原印记”。
一场绚丽绽放的“国潮风华”
文旅融合触达三晋大地,央地联动绽放国潮风华。2025年春节戏曲晚会是戏曲大家庭共享的年夜饭,也是一张凝聚团圆与欢乐的全家福。今年“春戏晚”继续坚持守正创新,从“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传播角度出发,打造“集群式”的节目样态,奏响了一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视听盛宴。
在总台全媒体矩阵助力下,今年春节戏曲晚会在播出形式上增加了《竖屏“春戏晚”》,观众随时随地都能通过手机收看。同步又推出《“春戏晚”进行时》《国色天香》《有戏“晋”行时》等新媒体节目,通过幕后名家坐镇解读戏曲绝活、戏曲美妆深度体验、拍摄现场实地探班、总台CGTN多国外籍记者深入揭秘等形式,从侧面为观众展开春节戏曲晚会的创制匠心,多层次展示戏曲文化的底蕴。除此之外,节目组首次为观众搭建电影院中的“银幕戏台”,让更多百姓通过观看戏曲电影、重温晚会精彩,多维度、多元化、多样态地回归“过大年、看大戏”的春节传统。
时间不断向前,戏曲永远鲜活,在创作的道路上,“春戏晚”始终秉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始终以“传播经典、弘扬国粹”为己任,以“央地合作”的新模式持续赋能地方文化品牌建设与发展,用独特的“中国艺术”讲好“中国故事”,赢得一次又一次的满堂彩。
总台《2025年春节戏曲晚会》宣传期间,节目组与山西总站、太原市委宣传部密切配合,协调总台全媒体矩阵,多平台宣推运营。
央视新闻、央视文艺、春晚、CMG观察、央视频、云听、总台之声、央视影音、央视网、《中国电视报》、CGTN等总台矩阵发布节目相关物料。在晚会录制现场和播出前后,除央视团队外,还有太原日报社、太原广电等本地媒体的集结上阵,努力捕捉每一个精彩瞬间,充分发挥本地媒体的传播优势。
1月3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戏曲晚会》在央视综合频道、戏曲频道同步直播,并机总收视率达到1.42%,总收视份额达到7.26%,收视率高于去年,收视份额高于去年,在全国同时段晚会类节目中收视排名第一。
其间,CCTV-1《新闻联播》、CCTV-3《文化十分》、CCTV-4《中国新闻》、CCTV-13《共同关注》、CCTV-13《新闻直播间》对节目内容进行了报道。《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新华社、“学习强国”、《半月谈》、《光明日报》、新华网、人民网、《中国青年报》、《中国艺术报》、《北京青年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等权威主流媒体,以及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山西日报》、《太原日报》、《太原晚报》、太原新闻网、太原广播电视台等地方媒体在内的百余家媒体联合推介了节目。
这台春节戏曲晚会,不仅在境内新媒体端的实时直播收视次数和互动量均创新纪录,海外传播多项指标也创新高。CGTN英语频道、俄语频道、波斯语频道等海外发稿共计74条,阅读量破千万;《葡新报》、《俄罗斯龙报》、《非洲时报》、《北欧时报》等海外国家级媒体平台对央视“春戏晚”内容进行了报道。
这是一次古韵与今风的交响共振,千年戏台回响着新时代的铿锵旋律;这是一次传统与科技的浪漫邂逅,数字光影唤醒了沉睡千年的文物精魂;这是一次城市精神与传统文化的深情相拥,晋阳风华在戏曲长河中激荡出璀璨浪花……
当无人机阵列在汾河夜空绘就戏曲图腾,当金代戏俑在虚拟现实里重展水袖,当晋剧梆子与电子乐共谱华章,坚定的文化自信已在并州大地拔节生长,艺术创新于历史长河扬帆起航,城市魅力借戏曲舞台惊艳世界。
此刻,锦绣太原正以文化为笔、以科技为墨,书写着“国潮澎湃,戏曲常青”的时代华章;盛世中国正以传统为根、以创新为翼,演绎着“文明赓续,华彩永驻”的东方传奇。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不仅让世界听见了中国戏曲的青春呐喊,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记者 郜 蓉
(图片除署名外均来源于央视新闻客户端)
来源:太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