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人眼中,蛇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也是许多民间传说中的重要角色。在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白蛇传》中,白娘子更是扶危济困、治病救人的代表。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与“蛇”有关的中药。


利用蛇类治疗疾病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最早的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就记载了“蛇蜕”,明代《本草纲目》记载的蛇类中药则有十余种。目前,《中国药典》记载的蛇类中药共有四种:蕲(qí)蛇、乌梢蛇、金钱白花蛇、蛇蜕。

蕲蛇

提到蕲蛇人们可能比较陌生,它还有一个威风凛凛的名字——五步蛇。传说人被蕲蛇咬后,走不出五步就会中毒而亡。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写道:“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这里面所说的异蛇就是蕲蛇。

蕲蛇虽然是一种厉害的毒蛇,但也没有到“触草木尽死”的程度。民间有这种传闻,可能与蕲蛇喜欢隐藏在枯枝败叶间有关,给了观察者一种“触草木尽死”的假象。

蕲蛇主要用来治疗风湿类疾病。中医认为,蕲蛇有走窜之性,性温通络,能内走脏腑,外达肌表而透骨搜风,以袪内外之风邪,善治风湿顽痹、经络不通、麻木拘挛、中风半身不遂等疾病。


由于蕲蛇药力强大,捕捉起来又十分危险,自古以来就属于名贵药材,因此常有人用其他蛇类冒充蕲蛇。那么,如何分辨蕲蛇呢?

相比其他蛇类的细长体型,蕲蛇整体比较粗大。中药行业总结了鉴定蕲蛇的几种特征:蛇头部的“翘鼻头”、蛇身上的“方胜纹”、蛇腹部的“连珠斑”、尾部“佛指甲”等。《本草纲目》详细描述了蕲蛇的外形:“其蛇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还可以借助DNA检测等技术手段来鉴别蕲蛇。

金钱白花蛇

蕲蛇虽然名气很大,但它并不是毒性最大的蛇类。我国野外毒性最大的蛇是银环蛇。银环蛇因身上有数十个白色或银白色的横纹而得名。银环蛇的幼蛇可以入药,被称为金钱白花蛇。

金钱白花蛇的功效主治与蕲蛇类似,由于其毒性更强,药力也更加峻烈,用量要比蕲蛇少一些。市场上的金钱白花蛇是以“条”为单位出售的。一条小蛇盘成一个圆盘状,头部位于圆盘之间。整体用竹签固定,一般还会把蛇尾含到蛇嘴里,看起来像一个工艺品。

乌梢蛇

说完了毒蛇,再来聊一聊无毒蛇。乌梢蛇是游蛇科动物,属于无毒蛇。乌梢蛇入药最早载于南北朝时期的中医著作《雷公炮炙论》,被称为“蕲州乌蛇”。宋代《开宝本草》载:“乌蛇生商洛山,背有三棱,色如黑漆,性善,不噬物。”可见,古人很早就知道乌梢蛇是一种“性善”的无毒蛇。乌梢蛇表面黑褐被细鳞,脊背高耸呈现屋脊状,称为“剑脊”。

乌梢蛇味甘、性平,能搜风邪、透关节、通经络,常用于治疗风湿痹证和中风半身不遂,尤其是风湿顽痹、日久不愈的患者。

蕲蛇、金钱白花蛇、乌梢蛇都有袪风、通络、止痉的作用。药力以金钱白花蛇最强,蕲蛇次之,乌梢蛇最弱。金钱白花蛇与蕲蛇均有毒性,药性偏于温燥,而乌梢蛇性平无毒,药力较为和缓。

蛇蜕

蛇类在生长过程中要经历多次蜕皮,蜕下的外皮就是“蛇蜕”。《中国药典》指出,蛇蜕为游蛇科动物黑眉锦蛇、锦蛇或乌梢蛇等蜕下的干燥表皮膜。蛇蜕有祛风、定惊、解毒止痒的作用,用于治疗惊风癫痫、皮肤瘙痒、白癜风等疾病。


有一种植物药叫“蛇退”,是百合科植物褐黄蜘蛛抱蛋的根,人们在用药时一定要将两者分清楚。

蛇胆

蛇胆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性味苦寒,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镇痉等作用,主要用于中成药。目前,《中国药典》收录的含有蛇胆的中成药包括蛇胆川贝散、蛇胆陈皮片等。

除了蛇类中药,还有不少中药名字里带“蛇”字,如白花蛇舌草、蛇床子、蛇莓、蛇含石等,这些中药名称大多来源于与蛇有关的民间传说。


来源:老年健康报

文: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 臧滨

策划:郑颖璠

编辑:王千惠 梁婧 秦明睿

校对:杨真宇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2H68W8KG】获取授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