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一名主播是如何借“维权”精准收割粉丝的?

作者 |周可

刘杨

一场“道歉”直播,带货GMV突破200万元。2025年伊始,主播刘雯用一系列争议性事件,实现了网络流量和个人财富的暴涨。

仅一年之前,刘雯还只是一个普通主播。据第三方平台蝉妈妈统计,刘雯2024年1月涨粉不到1万人,直到去年7月才开始规律性直播带货,单场直播GMV不到10万元。短短半年,数据翻了数十倍。

然而,在这看似完美的逆袭故事背后,却暗藏着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网暴知名企业、质疑司法判决、挑动民意对立,这些行为是否正当?当“舆论监督”沦为收割流量的工具,究竟谁是赢家,谁是输家?

从“人民卫士”到带货主播,刘雯的发展轨迹揭示了一个真相:所谓的“维权”,不过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割韭菜”商业狂欢。

1、变味的“舆论监督”

从刘雯过往发布的短视频来看,其涉猎范围极广,社会热点、民生事件、企业纠纷无所不包。

哪里有热点和争议,刘雯的短视频就会跟向哪里。

她的不少视频,直接把“逼自己亲生孩子吃大便”“睡别人老婆违法吗”“太可怕了!蟑螂竟然进耳朵了”等充满猎奇色彩的词汇放进标题,以期博取更多流量。


刘雯吸引人眼球的视频标题

而在这些视频中,一些所谓“舆论监督”的内容,堪称流量收割机。被网暴的既有普通高中、知名跨国公司,也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

胡鑫宇案就是一个典型案例。2022年10月14日,江西上饶铅山县致远中学高一学生胡鑫宇从校园失联,在公安机关组织的多轮地毯式搜寻中,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但始终未能找到其踪迹。

2023年1月15日,刘雯发布了一条“胡鑫宇失踪39天,此事和学校有着脱不掉的干系”的视频。在视频中,她以“刑侦专业”的身份,对案情提出诸多质疑:一是有可疑车辆在事发时经过校门口并驶向江边,二是学校食堂附近的门并非警方通报的“常闭门”。

她推测称,如果尸体落入信江,能浮起来的时间很短,错过了就很可能找不到,“人大概率在信江,并且已经错过了被找到的最好时机”。同时,她还指出学校存在监控死角,暗示这可能是胡鑫宇离开学校的路径。

事实很快证明,这些“专业分析”完全是误导。2023年1月28日,胡鑫宇的遗体在一处树林里被发现,经公安机关鉴定,系自缢死亡,尸体发现地即为原始第一现场。刘雯所谓的可疑车辆、监控死角、信江推测等说法均与事实不符。但这条充满揣测的视频已在网上进行了广泛传播,收获了超1.9万的点赞量。

类似的“舆论监督”屡见不鲜。2023年6月16日,刘雯在一条“我被‘舒肤佳’告了”的视频里说,自己被美国宝洁集团投诉了。她在视频中强调,自己只是把舒肤佳含有荧光剂的事实告诉中国人,“难道让中国消费者一直蒙在鼓里?”通过“外国品牌欺负中国消费者”等煽动性言论,该视频收获了近30万点赞。

但就在几天之后的6月26日,解放日报社旗下的“上海网络辟谣”微信公众号发文称,测评博主手持荧光剂检测笔或紫光灯,对着不同品牌的香皂照一照,发现部分白色香皂含有荧光剂,便称荧光增白剂会危害人体健康,这类香皂不能用,属于故意贩卖焦虑的伪科普,挑拨情绪,骗取网友眼球、换取流量变现。

实际上,根据我国现有国标,香皂含有荧光剂并不违法,主要用于调节产品颜色,不会被皮肤吸收,且容易洗掉,无毒无害。部分国家对荧光剂管理严格,是出于对原材料质量的整体把控,而非荧光剂本身的安全问题。

半真半假的谣言,最具杀伤性和破坏力。刘雯出品的这类短视频内容也是如此,其将真假信息混杂在一起,用一种替人维权的口吻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又极具煽动性,很容易引发粉丝群体在“线上聚集”,对其批评的对象进行口诛笔伐。

近期,刘雯又因诋毁某企业被诉至法庭。她在视频中声称“顾客支付41元配送费,到骑手手里只有3块、5块”,但经查实,实际骑手收到的金额为38.6元。

而刘雯此前发布的“19岁女骑手下跪”“外卖站点要求骑手上班前在群里发布举报她(刘雯)视频的截图”,也被警方证实是谣言。2024年12月30日,在经北京互联网法院判决后,刘雯须为自己传播不实消息侵犯名誉权赔偿该企业5万元,连续道歉5天。

面对这一判决,刘雯却找到了博取流量的新角度:其将判决内容歪曲成“赔偿50万元,连续道歉50天”,并暗示“法院缺席审判”等虚假信息,制作成新的视频博取同情。这种操作导致大量不明真相的网友对北京互联网法院官方账号发起攻击,留下上万条恶意评论。

在“维权”某企业的视频中,刘雯还晒出一张“职业伤害险由‘平台代扣费用,由就业人员承担’”的截图,称这是“我请客,你买单”。然而事实真相却是:2021年底,经国务院批准,人社部等十部门已联合发布《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办法(试行)》,在北京、上海、广东等7省市先行试点,明确规定由平台为劳动者参保及缴费,骑手无需承担任何费用。

至于骑手“每天3元/2.5/2.9/3.4元的扣缴费用”,实际是这些平台根据相关要求,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的商业保险、意外险、加盟雇主责任险等多个险种的费用,这些费用构成在骑手App中都有详细说明。刘雯故意混淆职业伤害险和综合商业险的概念,通过卖惨、控诉平台压榨骑手等言论来博取流量。

这些极具煽动性的内容,虽然大部分已被下架。但其在足够短的时间窗口期内,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并且迷惑了大部分的网友群体,甚至连中国首富都未能幸免。

2、“另类”的带货方式

流量的尽头是变现,“维权斗士”刘雯也不例外。

2025年1月,刘雯的带货数据格外亮眼——根据第三方机构统计,其单场直播GMV高达200万元,月度带货总额突破500万元。按照平均20%的直播佣金比例计算,仅一场直播的收入就达到三四十万元。而这一切,都源于她的“另类”带货手法。

“维权式”带货是刘雯最常用的手段之一。2024年7月,她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多条带货枸杞的视频,点赞数仅有1000多。但同期一条“维权”中国电信的视频,点赞数却暴涨至3.1万。找到流量密码的刘雯,开始在“维权”视频中巧妙植入带货内容。在一条抨击中国电信的视频中,她不经意地提到“正在宁夏中宁筛选枸杞”,随后发布的就是枸杞带货视频。


“维权”中国电信,点赞狂飙

更令人瞠目的是“道歉式”带货。在近期因传播不实消息被法院判决败诉后,刘雯一边在“道歉视频”中强调自己“无路可退”,一边不忘提醒粉丝“等我贵州刺梨/口子窖的直播做完”“马上就没库存了,还有50单就结束了”。

就是靠着这样的操作,她在“道歉”期间登上了相关平台“酒类带货榜”第3名的位置。

从收益来看,这种“另类”带货方式确实奏效。虽然一审判决中,刘雯需要承担5万元赔偿,但其1月15日一场直播的销售额就达到200万元。这种“输了官司、赢了现金”的结果,或许正是刘雯的真实目的。

另外,在走红之前,刘雯的带货轨迹并非一帆风顺。最初,她主推的是枸杞、西洋参等价格不透明的保健品,以及风险较高的中老年理财课程和男士内裤等商品。涨粉过程,也是其不断“洗白”、升级带货品类的过程。

然而,这种变现路径埋下了不少隐患。在枸杞的评论区,买家反映收到的产品颗粒过小,与直播展示的效果相去甚远;她带货的某款洗脸巾也被指“玩文字游戏”,将非纯棉的“绵柔巾”说成价格更高的“棉柔巾”。

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产品的质量问题。2024年10月,刘雯带货某品牌蓝莓叶黄素眼部护理液,生产方竟然是一家电商公司而非药企。产品外包装显示,该眼部护理液没有“国药准字”的批准文号,执行标准为“Q/SSD0001-2024”,一般是企业自行制定并实施的企业标准。

在视频中,刘雯称,这款滴眼液比日本某大牌药妆滴眼液还管用、更安全,低得离谱的价格让消费者都觉得不可思议。

蝉妈妈显示,近期刘雯带货的一款古法酿造酱油,佣金比例高达25%,号称品质不输日本高价酱油。但其生产厂家在2022年曾因销售“不符合标准的食品”被市场监管部门处罚。

讽刺的是,刘雯一边通过直播带货赚取高额佣金,一边指责其他企业佣金过高、不合理加价。去年,她发视频指责某平台的代购商家“溢价35%到50%不等”“骗我五六十你才满意”“多则将近100块钱”。后经核实,代购商家最高溢价率为21.7%,5笔订单只多赚了刘雯14.53元。这位商家在社交平台称,自己遭遇了刘雯发动的网暴,刘雯一直在撒谎误导大众,直播带货收割流量。


代购商家公开发文抨击刘雯

所谓的维权、为民请命,只是博取流量的手段,最终目的仍是赚钱。刘雯在网暴“资本”的过程中,自己也成了她口中的“资本”。

3、网暴的“变现密码”

当“维权”走向网暴,当网暴成为带货的工具,刘雯的变现路径其实暴露了一条灰色产业链。

2021年4月,刘雯曾因“卖惨带货、演戏炒作”被相关平台列入永久封禁名单。但很快,她又以“刑法硕士”“单独抚养孩子8年的单亲妈妈”的人设重新起号,为自己网暴企业的行为披上了一层“维权斗士”的外衣。

此外,刘雯挂靠多家MCN,在全网不同平台开设多个账号矩阵,为了吸引流量,在内容上根据不同平台的粉丝调性,做到了“精准投喂”。在短视频平台,置顶的账号是帮助自闭症儿童的视频。而在某社交平台,置顶的是“这是我装修的第八套房子”,彰显精致富婆的人设。

剖析刘雯的账号运营可以发现,网暴企业、质疑司法、挑动对立情绪是她的主要操作手法。这与其粉丝画像高度契合:蝉妈妈的数据显示,其男性粉丝占比约70%,以三线城市的小镇青年、新锐白领为主,50岁以上粉丝占比15.22%。这类粉丝普遍消费能力不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刘雯的带货以粮油米面、内衣服饰为主,且10-20元的产品占八成的货盘。


刘雯短视频账号粉丝画像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类粉丝可能触网不深,更容易被情绪化表达带偏,不自觉地成为网暴的参与者。


“道歉”视频获得巨大流量

这些“道歉”视频虽然因涉及捏造判决结果而被下架,但带来的流量效应显著。蝉妈妈数据显示,之后十天里,刘雯账号日均点赞数超29万,是过往三个月均值的近6倍,最高单日达61.3万。正是靠着这波流量,她在随后的口子窖专场中创下了个人带货新纪录。

揭开这盘生意的底牌,不外乎是变现。

在刘雯式主播的利益链条中,通过真假参半又极具争议性的热点视频,将自己的人设或是包装为“维权斗士”,或是包装为“正义女神”,不断煽动和蛊惑分辨能力较差的粉丝群体,形成颇具规模的流量池。进而,通过一场场的“卖惨式”直播,兜售各类鱼龙混杂的高利润商品,以带货佣金方式完成最后的收割。

群众的愤怒,在刘雯的商业体系中,确实是可以有明确估价并折现的。但需要注意到的是,这类主播通过煽动情绪和操纵网友,奔着带货收益而去。但是这些为“带货”而加工出的各路“内容假货”的副产品,却对社会杀伤力巨大。即便是商界精英如首富钟睒睒,也曾转发过刘雯网暴企业的视频,可见谣言有时比真相更容易带偏舆论方向。

奔着流量而去,最终也会被流量深渊吞噬。此前“塌房”的多个“维权主播”就是前车之鉴。对普通网友而言,在看清事实真相前,不参与网暴,既是保护他人,也是避免自己成为帮凶,被流量裹挟着为劣质产品买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