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熵 栀子
最近,网络上有个新词火了,叫"刘雯道歉"。不是"大表姐"刘雯,而是一个法学硕士出身的美女主持人,凭着"阴阳式道歉"视频登上热搜,赢得一片叫好和支持。
然而,在这场所谓"伸张正义"的舆论狂欢中,细心网友翻出了真实的法院判决书,发现里面写的判决结果,和她在视频里说的不太一样。
言辞夸张不说,还有网友扒出了刘雯过往不少猛料。例如向中老年消费者售卖变质保健品、理财课等,还因卖惨式带货被封禁等。连她营造的单亲妈妈人设,也被怀疑是在卖惨博同情,毕竟她自己就在其他社交媒体上晒,说已经装修了八套房子。
这场舆论狂欢的背后,究竟是伸张正义的胜利?还是博取流量的闹剧?别急着下结论,让子弹飞一会儿,全面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才能更理性地看待这件事。
刘雯"为民请命"几分真?
前因后果,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简单概括一下。
拥有500多万粉丝的博主刘雯,因为发布企业不实言论,被一纸状书告上法庭。
这种事情其实也不少见,但在刘雯身上,短短几天就演变成了一场公共事件。甚至有人冲塔骂法院程序不正当,有人要开设模拟法庭重审此案。好似一场"正义女神"拍案而起,带领网友在线抗争的架势。
怎么回事儿呢?原来刘雯自称对案件"毫不知情"情况下,以暗示被法院"缺席审判"。据她所言,自己得连续道歉30天,赔偿50万元。
她一连道歉了6天,看似勤勤恳恳履行判决,实际上,左一句"我不配做人",右一句"我错在竟然还长了一双眼睛",变着花样把企业、法院从上到下骂了个遍。
刘雯凭着"阴阳式道歉",成功把矛盾激化到了新高度,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刘雯的 "为民发声",真的只是出于善心和正义吗?
本来这事儿的风向是一边倒,大家都在同情"正义女神"。
但没过多久,就有网友扒出了法院发给刘雯的判决书,上面白纸黑字写着最终判决是连续道歉5天,赔偿5万元,至于刘雯在视频中所说的"道歉30天,赔偿50万元",其实是原告的诉求。连法院判决结果都敢捏造,原本挺她的人也开始怀疑,刘雯的话里究竟有多少水分。
再说到"为民请命",作为有500万粉丝的博主和媒体人,刘雯真的太清楚如何利用流量进行炒作了,不然也不会一开始就用恶意解读去煽动民众情绪。如果都是如她所言,50多的外卖,到商家手里只有几块钱,那商家们早就造反了。
再比如,刘雯向网友暗示自己的案件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缺席审理",将舆论矛头引向法院的审理程序。但实际上,在开庭前,法院已通过邮件、电话、短信等多种方式向其发送开庭信息。
蹊跷的是,在随后的直播中,刘雯更是改口,称收到了短信,但却以为是诈骗信息。这种前后不一的说辞,也引发了不少网友的疑问。
再深扒一下,就会发现,碰瓷企业、为弱势群体发声,一直是刘雯惯用的引流手段和套路。什么"法学硕士单挑企业法务团队""单亲妈妈化身正义斗士""省级电视台主持人路见不平,为民请命"……每一条单拎出来,都是热点话题,且很能唬人。
加上个体对抗"强权"时,在舆论场天然就占据弱势一方的优势,正义人设+敏感话题,流量手到擒来。这也难怪,为什么她的话明明经不起推敲,却有大量粉丝为其奔走呼号,甚至要推举她当全国总工会主席。
"正义女神",竟是一门生意?
明明法院只判了道歉5天,刘雯却一直声称要道歉一个月,自己也"身体力行"道歉了六七天。一时间人们竟分不清,吃官司对她来说,到底是好事还是祸事?但有一件事可以肯定,那就是刘雯说的话真假参半,她本人也并非表面看起来那样专业。
最近,她的"流量生意"模式,也被放到了聚光灯下:原来现在大家眼中的"正义斗士",早期竟被平台点名封号。
2020年左右,刘雯逐渐在自媒体圈崭露头角。刘雯早期为了快速起号,专挑社会敏感话题入手,甚至为杭州保姆纵火案的男主人林生斌辩白过。而刘雯卷入的是非争议还不少,比如在"错换人生28年"事件中,有人扒出刘雯和她母亲联手演双簧,故意放大事件矛盾吸引流量。
靠着这些极具争议性的话题带来的流量,刘雯短时间内,在单个平台就积累了300多万粉丝。
但由于表演方式太过极端,刘雯最终被判定为"演戏炒作"主播。2021年4月,刘雯因"卖惨带货、演戏炒作"被相关短视频平台,列入永久封禁名单。
但神奇的是,在"永久封禁"的次月,她就重新注册了账号,并经营起多平台矩阵。视频方向也从点评新闻事件,转向了"网暴企业""为民请命"等内容,这招也确实让她找到了新的流量密码。因为抨击安徽电信、指责中国面包产业、批评高校教授等内容,她巩固夯实了女强人、正义女神等人设,迅速吸粉。
近期的调查文章显示,早期刘雯的带货多以养生保健类产品为主。不过比较炸裂的是,"正义女神"不但卖过发霉的鹿鞭丸,竟然还带货卖过老年人理财课程,并且销量超过万单。据查,课程相关公司无教育培训资质,无理财规划师,还因侵权、虚假宣传等遭处罚,频遭媒体曝光。
一番操作下来,刘雯成功洗白成优质主播,不但流量有爆发式增长,带货收入也涨了几十倍。
去年1月,刘雯短视频带货销售额不到10万,今年1月还没过完,短视频带货销售额就达到了500万。刘雯带货的品类,也从低利润的电池、充电线,变成了高利润的白酒。在短视频平台,刘雯单个帐号多次冲进酒类榜第十名,最高战绩第三名。
▲图/刘雯短视频带货数据对比:上为2024年1月,下为2025年1月。
所以,你以为的"正义女神",可能真实身份是流量收割机,视频中刘雯以"单亲妈妈"人设俘获了不少共情和好感,但早在2023年,她就已经是拥有8套房的千万富婆。"为民请命"的刘雯,跟普通人早就不在一个阶层了,何来真正的请命和共情呢?
"弱者的眼泪",何以屡战屡胜?
而类似刘雯事件,互联网上屡见不鲜。
不管是之前"都美竹事件",目的不纯的发声者被包装成反抗娱乐圈黑暗的勇士,还是后来"狂飙兄弟"以消费者维权之名行勒索企业之实,人们总是被"弱者的眼泪"所欺骗。为何一出现争议事件,人们总喜欢站在"弱者"的一方,还屡屡上当受骗?
一方面,内容算法推荐机制下,情绪化内容总是更容易传播,而弱者的哭诉和眼泪也往往更容易引发大众共情和舆论风暴。但在人人自媒体时代信息过载,很多突发事件我们不知全貌,也难判真伪,这就给了很多发心不良的人操控舆论、谋取私利的空隙和机会。
另一方面,一旦网红们攻击的对象是"大企业、大资本",公众爆发的情绪往往会盖过追求真相本身,转化成"弱者反抗强权"的集体呐喊,比如"陪刘雯一起道歉""社交媒体升堂为刘雯伸冤"等群体行为。但真相到底如何?谁在从中获利?很少有人关心。
以上只是"鸡蛋胜石头"的情绪基础。结合当下的互联网环境,到处是信息茧房、AI虚假信息,万事万物又皆可饭圈化,这使得碎片化信息呈指数级增长,剧本收割流量、网红立人设变现的难度降低,公众分辨真假信息的门槛变高。
以刘雯道歉事件为例,涉事者本身为短视频网红,这事也一直在短视频发酵,鲜少见文字报道。春节前的一天深夜,该事件却在很短的时间,以极快的速度登上了微博热搜。
很多人以为"大表姐"刘雯出了什么事,点进来却发现是另一个网红刘雯。由于缺乏权威媒体信源,很多人并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不知此人是谁,不知为何道歉,更不知是谁将其推上热搜。
仔细探查,会发现这个热搜没有话题主持人。位居前列的内容,是一条AI根据博文自动生成的事件总结,其中提及刘雯"被判道歉30天及赔偿50万元"。这条已被证伪的信息,此前也出现在各类百科产品中。围观群众对此没有太多感知,认真点的会留言"原来是AI整活",更多人则在不知不觉中被谣言洗了脑。
显然,虚假信息欺骗了AI,AI自动生成话题,话题因带明星姓名冲上热榜,又吸引了更多人点击。实际上,AI抓取的帖子,很多本就是AI生成。明显特征是,有些帖子前面说刘雯是国际超模,后面又说她要道歉——别说企业了,这何尝不是针对模特刘雯的造谣?也正是因为这类谣言太假,很快就被识破真相并撤出热搜。
从利益链条来看,这场"网红道歉"的闹剧中,收益方只有主播,以及带货赚的"泼天佣金";帮助其"主张公义"的网友,在不自知中被动成了主播攫取利益的工具人。
毕竟,在这个生意中,网友的愤怒情绪,也是可以被主播折算成钞票的。这种诡异的"炼金术"能大行其道,何尝不是信息茧房的又一次胜利?
所以,即便无法看清事情全貌,也不要着急下判断和结论,更不要加入任何一方喊打喊杀,以免成为推波助澜的利刃。很多时候,"未知全貌,不予置评"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