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课程思政建设在服务“三全育人”体系构建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具体实践中,部分学校和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着机械化问题。如某校教务处规定,各任课教师必须在各学科教案上显著标注思政教育内容,上课一定要有思政教育环节,否则业务检查不达标。于是,教师在教案里专门用红色笔醒目标注“此处进行了思政教育”,公开课堂上也出现了课堂导入和小结中的“思政突击”。课程思政看似“完成”了,效果如何却不得而知。
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教育,它贵在与学科知识的水乳融合和对学生价值观念的自然渗透,不能强行加塞、灌输。一线教师做好课程思政建设,一定要认清课程思政是“细致活”“技术活”,需要下功夫钻研、挖掘,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最大的育人效益。
要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课程思政是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细化到各学科知识和各教学环节之中,以期达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如果说立德是树人的基础,那么思政就是课程的灵魂。实践证明,每个学科的课程思政都是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一环,各学科课程思政不是一座座孤岛,它们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形成向好发展的合作效应。例如,没有地理课上的思政教育,学生对历史课讲述的国土沦丧、战火浩劫的感受可能会空泛一些;没有劳动课上的思政教育,学生在语文课上对《悯农》的理解可能会浅薄一些。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的重要落实环节,来不得半点马虎草率。
要常怀课程思政之心。教师要把课程思政作为学科教育教学的自觉意识和行动,才可能将思政元素与学科知识浑然一体地融合,像“打点滴”一样轻柔地为学生输入精神营养。例如,涉及“角的概念的推广”这一知识点时,在讲授“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称为正角,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称为负角”时,有教师把“角度决定视野”的人生哲理加入进去,引导学生理解“角度不同、风景不同”的辩证观点,可谓珠联玉映、相得益彰。课程思政的精彩瞬间往往会降临在常怀课程思政之心的教师身边。
要把思政教育内容具体化到学科知识和教学环节之中。课程思政并不只是文件中的理论,还应该是日常学习中情感的体验、意行的影响、品德的塑造。一线教师要深入理解“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把这一任务细致落实到学科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环节中。例如,在英语学科教学中,中外文化交流是课程思政的重要主题。“China”这个单词指“中国,中国的”,“china”为什么还有“瓷器”的含义?教师可引申到中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古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把思政教育内容具体化到英语课堂细节之中,如此,“文化自信”就不再生硬、高远、形而上,而能让学生可感可行了。
要明确课程思政对学科素养的培育作用是潜在的、长期的。课程思政主要着眼于对学生做人做事、理想责任的教育,它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引领,而学科核心素养的改善则是课程思政效果的重要体现,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但从课程思政的实施到学科素养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因此课程思政不能操之过急。如果要检验某一学科的课程思政效果,最简捷有效的途径就是期末评价学生学科素养情况。例如,学生的语文作业字迹潦草、乱写一气,教师就要反思语文课堂上的文化自信、呵护母语教育做得到不到位;学生的数学作业算式混乱、漏洞百出,教师就要反思数学课堂上有没有始终贯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价值观教育。
总之,每门课程都有其学科魅力、学科趣味与育人责任,从某种角度来说,课程思政不过是提醒教师在各自奔跑的赛道上,把课程落下、忽视的一些好东西捡起来。课程思政是“细致活”“技术活”,需要每一位教师珍重温和而不是草率粗暴地去实践。澄澈一颗育人之心,追求“过程”而非“完成”,一线教师才能真正做好课程思政建设。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潍坊市机械工业学校)
《中国教育报》2025年02月08日 第04版
作者:刘焕泉 李亚丽 辛志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