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誓就职仅半个月多,特朗普政府便以雷霆之势对美国联邦政府体系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大清洗”。这场风暴的猛烈程度,令人瞠目结舌。
事情要从马斯克效率委员会的特派专员前往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进行调查说起。当时,专员们到USAID要求调阅机密文件,其中包含人事档案和情报报告等关键资料,结果却遭到工作人员的当场拒绝。
该机构总监态度十分强硬,回应称USAID美国国际开发署为独立部门,仅受国会管辖,即便马斯克亲临也无济于事,文件绝不对外公开。双方僵持不下,气氛紧张到了极点。最终,检查组还是获得了所需的机密文件。
尽管如此,特朗普政府随即仍展开了迅猛反击。USAID的官方网站毫无征兆地被强制下线,数千名员工的工作权限也被冻结,总监更是因不配合调查被勒令停职。随后,这场风暴愈演愈烈。到了2月7日,该机构在全球范围内的万名雇员中,超过九成被强制安排“行政休假”。国务卿鲁比奥则以代理署长的身份接管了USAID,正式将该机构纳入了国务院的掌控之中。
这场机构重组看似简单,背后实则隐藏着深刻的政治博弈。USAID自1961年成立以来,名义上一直扮演着美国对外援助执行者的角色,可实际上却是全球动荡的制造者和颜色革命的策划总部。它打着“人权”“多元”的旗号,在世界各地培植亲美势力,管理着数以十万计的NGO组织,试图按照美国的意愿重塑全球政治格局。从阿拉伯之春中的街头运动,到缅甸以“民主学校”为幌子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从乌克兰抗议者所获得的装备补给,到香港暴乱中所谓的“国际声援”,USAID的触角几乎延伸到了全球200多个国家。
随着内部调查的深入,更多触目惊心的真相浮出水面。国际开发署每年用于所谓外国援助的资金高达400亿美元,资金使用却乱象丛生,贪腐现象极其严重,援助资金大多被中饱私囊。例如,账面6000万美元的乌克兰项目,实际用于项目执行的支出不足1%,大量资金去向不明;克林顿基金会经手的海地震后援助资金,更是缩水了99%,绝大部分援助款项都被无端侵吞。不仅彻底摧毁了USAID长期以来精心打造的“人道主义”形象,更为特朗普的激进改革提供了某种道德上的正当性。
然而,这只是特朗普政府大刀阔斧改革的冰山一角。紧接着,特朗普与马斯克联手,将锋利的刀刃指向了美国教育部、中央情报局(CIA)以及联邦调查局(FBI)。
当地时间2月4日,CIA向全体员工提出“买断计划”,试图使该机构与特朗普的优先事项保持一致。同时,特朗普政府开始起草行政命令,启动裁撤美国教育部的程序,并推动国会通过立法来关闭该部门。若国会阻力过大,便指示教育部长制定计划,通过行政行动削减教育部。更甚至,他还期望自己所任命的教育部长琳达·麦克马洪能够以身作则,亲自失业来推动这一进程。
特朗普上台前就扬言要大量开除美国政府公务员,民众对此并非毫无心理准备。关闭被民主党控制、与“美国优先” 策略冲突的美国国际开发署,尚在情理之中。但大规模开除“战功赫赫”的间谍机构和执法机构人员,着实令人大跌眼镜。
CIA和 FBI作为美国情报和执法体系的核心,其成员绝非普通上班族可比。尽管CIA内部可能存在腐败、低效现象,但长期工作在情报机构中的他们,哪怕是最底层的人员,也掌握着大量机密信息。
在美国情报体系中,CIA、FBI 通过《间谍法》中的死刑条款、终身保密协议以及优厚待遇,构建起严密的信息闭环,确保情报安全和机构稳定运行。如今特朗普这一裁员,明显打破了这一长期平衡。离职后,这些人员既摆脱了法律的高压,又失去了高薪封口费,对于长期找不到工作的前特工们而言,爆料自己所知的机密以赚取生活费,几乎成为最可能的选择。这样一来,只要价钱合适,美国机密信息恐将在黑市泛滥,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特朗普政府的这场“大清洗” 运动,或许有美国财政状况不佳,需要裁员缩减开支的考量,但其中公报私仇的意味更加明显。早在第一任期之前,他就因“俄罗斯干预美国大选结果”一事与中情局产生过激烈争执。不仅如此,在第一任期内,他的政策主张也频繁遭到情报机构的阻挠。第一任期下台前,FBI更是秘密调查他,下台后边提交报告,列出几十项罪名,差点让他深陷囹圄。此次上任后,他迅速撤换原中情局局长、联邦调查局局长,换上亲信,并对中情局进行裁员,这是他进一步整肃整个情报部门的关键一步,目的是清除异己,建立一个更忠诚于自己的情报体系。
而他所谓的打算通过行政命令启动裁撤教育部的程序,声称要把管理学校的权力下放给各州,看似“还政于民”,实则更像是“甩锅”之举。美国教育部负责合理分配教育资金,保障全国教育事业有序运行,裁撤教育部只会加剧美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使优质资源更加集中,劣质教育愈发泛滥,教育两极分化现象更为严重。此前特朗普推动“全民择校”政策,允许公共资金流向私立学校,如今再裁撤教育部,无疑是拆除了阻止国家资金流向私立学校及其背后资本的“防波堤”。
事实上,特朗普的终极目标不仅是精简政府,更是重塑美国内外战略。对内,进行大清洗行动,清除异己,建立忠诚于自己的政府体系;对外,政策从“全球干涉”转向收缩,各种退群,集中资源巩固美洲影响力。这种“新孤立主义”与其商人式的成本控制理念一脉相承:砍掉“不必要”的国际开支,聚焦地缘控制与解决国内问题。
然而,历史经验表明,激进改革者罕有善终。而且撤销联邦部门并非易事,总统行政命令虽能削减部分职能,但像彻底解散教育部这样的举措,还需国会同意。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国会对这一近乎天方夜谭的操作大概率不会放行。
很显然,尽管特朗普已经走到了台前,但美国的内斗仍处于“血雨腥风” 之中,甚至正在走向不可预测。长此以往下去,必然会破坏美国长期建立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削弱其在全球事务中的领导力。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场“大清洗”或许会意外成为全球南方国家的“清醒剂”。当USAID的“民主基金” 断流,CIA的颠覆手段失效,那些曾被美国政治和经济势力裹挟的国家,或将有机会重拾真正自主性,重新审视自身发展道路和国际关系。它们不需要再迎合美国意愿而牺牲本国利益,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国人民需求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对长期受困于“认知战”的国家而言,这或许是一次历史性的认知转变,让人们更清晰认识到美国政治本质和国际政治现实:美国从来就不是一个高高在上、代表正义和公平的超级大国,而是充满政治斗争和利益博弈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