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因为家有年迈的父母,所以照例得回家过年,俗话说得好,父母在,不远游嘛。
按照历年惯例,得到处走走,尤其是一些亲戚,那是必去的。
但近二年尤其是今年,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人情味越来越淡了,过年走个亲戚,也就是算个亲戚而已,再没其他。
为什么?观察回味了一下,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个,今年送出去的红包,基本上都退回来了,有的甚至接都不接。这种做法源于早二年前,由于有一个亲戚家嫌麻烦,连续二年都不接晚辈的拜年,更别说收红包了,这事弄得有些尴尬,搞得我们晚辈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
结果这事在亲戚间传开后,原来收红包的亲戚家现在也有样学样,看别人家不收,自己收着有些不好意思,所以也学着不收了。
这下好了,春节一路拜年下来,我红包都不送出去几个,钱自然也没花多少,更多的是也就做做样子,基本上都打回来了。
虽说有收有回的,其实中间挺尴尬的,基本上都是做做样子,你给他推辞一下,他回礼客气几声,最后红包又物归原主。在这一来一回间,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年味儿了,假得很。
第二个,讲实话,现在的亲戚间,除了过年去拜个年走动一下,基本上一年半载都难得见上一面,更别说还有日常走动了的。
这就好象同学聚会一样,风风火火筹备搞个同学聚会,二十年一聚,三十年一聚的,听着挺煽情的。
但其实,到场也就彼此客套一番,混得好的,自然风光满面,谈笑风生;混得一般的,自会识趣地坐在角落,不会喧宾夺主;混得差的,根本来都不会来。至于交谈甚欢的,无非也就是那些平常来往密切的;平常没什么往来的,最多客套几句,也就没话了……
酒足饭饱之后,同学们一哄而散,各回各家。平常联系得多的,自会照常联系,平常没多少联系的,仍是各忙各的,不再联系……
过年走亲戚性质与它差不太多,按照老规矩,春节走亲戚,现在更多的成了逢场作戏,道一声“新年好”,送上红包表心意,临走主家回礼,又将红包退了回来(有的酌情会视亲近抽掉一点或增加一点),这就完了,接着走下一家,好象完成任务一般。
曾几何时,过年走亲戚还时兴吃个饭,现在更简单,没到一定亲近程度,饭是万万不会吃的,一来主家和客人都怕麻烦,二来亲戚多,没那么多时间浪费,得赶紧走完才行……
第三个,现在之所以还在过年走亲戚,仅仅说明大家还有些血缘关系而已,可以说,在亲情越来越淡的今天,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还在维系着若有若无的血缘关系而已,再没其他。
在我的印象中,父辈那代人他们之间的亲戚之间的感情要比现在深厚得多。
记得在我小时候,父母就提着个“手封子”(用纸包的糖果)就去走亲戚,主家客气得很,吃饭不必说,远一点的还得留宿,因为走路还回不了。晚上也没电视,就烤烤火、唠唠家常的,挺温馨的。
现在好了,哪家都有车,还没坐上几分钟,就催着走人,主家连泡茶的功夫都没有,哪还有时间叙旧?现代人讲究效率,但在效率面前,亲情没有了。
再就是,我们这一代或者下一代,各处哥各种姐妹什么的一大堆,不说平时交往,有的甚至认都不认识。过年见个面,也就尴聊几句,然后就各玩各的手机了……
至于吃个饭呢,也不省心。混得好点的,要不就是各种吹,要么就是各种捧,一唱一和,全不关乎亲情,全是关于世俗,说的人嘴唾沫乱飞,听的人如坐针毡……
老一辈呢,还一个劲地劝我们多走动走动,到时候好互相帮衬,呵呵,只能说他们太天真……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现在的年轻人哪有那么纯洁和天真,现在的亲戚,除了还有点血缘关系外,哪还谈得起感情?
难怪有网友发出灵魂拷问:以后过年能不能取消走亲戚?依我看,取消倒是不可能,但随着老一辈的相继离去,这亲情就越来越淡了,哪还用得上取消?以后根本就不会走动了。
这可不是空穴来风,你看看现在的走亲戚,一边走着,一边骂着;一边相互拆台,一边嘘寒问暖……
说白了,多是虚情假意,客套罢了,还走个劳什子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