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麦兜
今年春节档,是影史首位3岁百亿影帝(哪吒)诞生的一年,是打破过往春节档票房纪录的一年,也是许多影院在近一年来的冷清行情中赚得盆满钵满的十天。
上映之前被媒体称为神仙打架的最强春节档,最终整体的票房分布呈现出“一超一强多弱”的局面。截至发稿,《哪吒之魔童闹海》以超67.92亿元的成绩冲上全球单一市场票房冠军,超越了人们的想象。而票房走势同样强劲的则是《唐探1900》,以超26亿元的成绩在春节档大口喝汤。剩下来的四部电影,除了《熊出没》以近6亿元的成绩继续充当春节档守门员以外,其余三部高投资的商业大片都是票房惨淡,在3-10亿元的区间内勉强爬坡。
而与往年相比,今年春节档最大的不同就是:清一色的商业大片,高价值的IP效应。今年,没有任何一部文艺片敢来闯春节档,定档的6部电影都是定位明确的商业类型片,而且5部都是IP续作,唯一一部原创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还有金庸的武侠IP作为支撑。这六部电影的底气不仅来自于商业性,更因为自己拥有着前作IP的影响力和积累的粉丝底盘,这才是躬身入局的本钱。
这一变化,标志着中国电影市场逐渐走向商业化成熟。经历了过去一年的惨淡市况之后,电影从业者更加敢于直面市场,灵活地采用商业大片来救市。但哪吒的成功和蛟龙们的失败,也在给我们一个新的启示,那就是商业大片的成功并不是取决于流量明星、强特效、高投资,真正的决定性因素还是讲一个老百姓爱看的好故事。
春节档的“一超一强多弱”局面
今年春节档的最大赢家无疑是《哪吒之魔童闹海》,不仅拿下了影史票房冠军,还实现了破圈级别的社会影响力。现实生活中,观众们拖家带口地去看哪吒,影院经理将小哪吒当做了新晋财神爷,手办更是卖到断货。互联网上,#河南某影院一天排了88场《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爆火保洁3倍工资还要求加钱##饺子导演手绘破亿海报笔要画冒烟了#这些词条轮番地上了热搜,哪吒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之所以能成为一个超级爆款,不只是单方面的强大,而是综合性的全能选手。首先《哪吒2》的剧本足够完整,有笑有泪,光这一点就超越了《封神2》《射雕》和《蛟龙》,而且《哪吒2》的主题“推翻不公的秩序”也比其他选手更能契合时代情绪,引发大众共鸣;其次《哪吒2》让观众们苦等五年,不仅达到了续集预期,还超出了续集预期,进一步放大了IP效应;最后《哪吒2》作为一部动画电影,定位足够合家欢,特效足够精彩,这些都是加分项。而同档期的影片质量拉垮,更是让它实现了虹吸效应,得以独占春节档电影市场的半壁江山。
而作为春节档的亚军,可以说是六位选手中最稳定发挥的那一个。陈思诚作为电影圈里的产品经理,非常擅于捕捉大众情绪的风吹草动,所以他导演的商业片总是有一种非常强的新闻感和当下性。《唐探1900》也是如此,故事发生在1900年的唐人街,借着悬疑探案的壳子讲述了美国人对中国劳工的歧视和中国人的自强之路。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这几年中美关系紧张,特朗普对中国又实施了新一轮的限制,所以观众自然而然能带入故事中的反美情绪,《唐探1900》的票房也借着这股爱国情怀冲上了26亿元。
《哪吒之魔童闹海》《唐探1900》作为春节档的一超一强,一个吃肉,一个喝汤,剩下的就只能分点碎渣渣了。剩下来的四个选手中,可能是最让观众们失望的一个。整部电影非但没有延续《封神1》的精彩,甚至还把《封神1》里姬发有勇有谋的人物弧光给毁了。原本观众都期待第二部中姬发如何成为一个所向披靡的天下共主,导演乌尔善却将他变得优柔寡断,还不如邓婵玉将军更有领导风范。而拉垮的“殷郊煤气灶”特效更是令观众嗤笑不已。所以《封神2》也就堪堪拿到了十亿元票房。
的问题也出在剧本上,徐克摘取了原著小说中第34章到40章的内容进行改编,主要讲述了郭靖和黄蓉的感情线和郭靖守护襄阳成为一代大侠的故事,但是从中摘取而无前因后果的片段,对于没有接触过原著的观众来说很难看懂,而且整部电影的情节线散乱,郭靖没有经历深刻成长,光是结尾用嘴炮退战,让“侠之大者”四个字沦为空谈。最终《射雕》的6亿多票房也印证了很多人映前的预测,这就是一部肖战的粉丝电影,票房有一半都靠预售撑着。
春节档排名第五的《熊出没.重启未来》稳定发挥,不过因为它的直接竞争对手是《哪吒2》,《哪吒2》的爆火让它的亲子受众直接被分走了一大半,票房比去年少了十几亿。作为一个十年老IP,《熊出没》虽然可以凭借老粉底盘持续盈利,但也应该思考创新之路,不然等动画电影全面崛起之后,将会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
而以3亿多票房垫底的,虽然投资高达十亿元,但是主创团队光会造潜艇,不会写剧本,所以电影整体呈现的效果就像一个潜艇科教片+军事纪录片+人物煽情戏的拼凑合集,而不像一个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看得观众昏昏欲睡,无聊至极。《蛟龙行动》的惨败,不仅说明了主创团队迷信高投资+重特效只会误入歧途,也说明了主旋律军事大片将更难契合市场。正如《哪吒2》取代了《长津湖》成为中国影史票冠一样,市场已经明显转向了更具有个体意识的商业大片。
电影市场回归产品逻辑
票房是观众喜好最真实的反映,从票房数据来看,今年春节档六部电影的票房排名基本和电影的品质成正相关,这说明电影市场不再受到流量逻辑、IP效应的主导,而是回归到了产品逻辑。影片品质才是观众走进影院的决定性因素。
十年前,电影市场飞速发展的时候,很多烂片只要有大流量和名导加持就能斩获十几亿票房,但现在一个电影哪怕有再大的IP、再大的流量,如果没有好品质一样会被市场淘汰。当观众变得更加理性,市场变得更苛刻时,我们就能看到中国电影正在走向更为成熟的商业化阶段。这点从近三年来春节档的变化就能窥视一二。
往年春节档虽然也是商业片占多数,但也有些偏向于作者表达的文艺片会来凑个热闹,想借助档期优势来扩大自身票房的基本盘。
比如2023年上映的电影《无名》《深海》,前者是程耳贯用的碎片化叙事+谍战悬疑,较为晦涩难懂,后者则是用梦境和现实交互的手法,用动画来展现抑郁症的困境,这两部电影都不属于合家欢定位,但也都斩获了9亿多的票房,位居春节档的第四、第五名。而2023年的票房冠军则由45亿元的悬疑喜剧电影《满江红》夺得,科幻片《流浪地球2》以40亿元票房紧随其后,位于第三的则是《熊出没》系列。
而到了去年春节档,总共上映了9部电影,基本都是以喜剧类型为主,整体都偏向于合家欢风格,排名前四的《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熊出没》《第二十条》抢占了90%的票房,导致偏文艺气质的电影《红毯先生》,和有些悲情色彩的电影《我们一起摇太阳》及两部低成本动画无人问津,票房合起来还不到2亿元,只好全都撤档。2024年文艺片勇闯春节档失败的惨痛教训,似乎在告诉电影从业者,春节档观众需要的是合家欢的商业大片,而非个人表达的作者电影。
过去一年的电影市场表现也在印证这个结论。去年全年票房同比前年少了124亿元,从票房榜可以看出,自从2024年强劲的春节档之后,全年只有一部《抓娃娃》上了30亿元,其他所有的影片都在14亿元以下徘徊。因为市场上没有出现让观众想要大规模消费的电影,导致全国的影院都受到了很大冲击,很多二三线城市的影院都在降本裁员,艰难维生,有的影院2024年下半年一天只能卖出几十张票。
这样的冷冷清清整整持续了一年,很多人都绝望地认为,因为受到短剧、游戏等外部的冲击,所以中国电影才流失了观众,但《哪吒2》的爆火出圈,观影人数超过1亿的成绩,让这种说法被狠狠打了脸,同时也力证了一件事情——“中国观众不是不爱看电影了,只是中国电影市场没有满足观众的需求。”
那么观众的需求究竟是什么呢?如果从一个产品的角度来拆解电影,我们似乎更能理解观众的需求,观众花钱买电影票,是想看一个精彩的故事。那么故事就相当于这个产品的内核,而明星、特效、大场面的制作都是为了让这个产品锦上添花的外包装。如果产品的外包装做得很华丽,但内核空洞,只会让观众感到反感,甚至觉得自己被骗了。在这个品质为王的时代,电影的口碑一旦变烂,票房很快就会停滞不前。
可是很多导演,甚至是成了名的大导演都舍本逐末,一味追求特效,追求流量明星的加持,却忽视了讲好一个完整的故事,那么票房的惨败不能怪观众,只能怪自己。如果说以前的电影市场重量不重质,更偏向于赚快钱,那么现在的电影市场虽然面临规模缩减、资金寒冬等种种困境,但褪去了表面的繁华之后,里子反而变得更加坚实,市场也重新回归了产品逻辑。
回归产品逻辑之后,中国电影的商业化才能更进一步,不仅是在特效、工业化制作上和好莱坞看齐,更要在最基本的剧作上提高剧本的完成度,塑造出人物的复杂性,这样才能让中国故事敲开更多人的家门,走向更广大的世界。
今年刚开年,观众们洋溢的热情,不仅转化成了春节档百亿元的票房,也在告诉我们一件事情:“中国电影不会死,真正会死掉的是那些不尊重故事的影片,而尊重故事的电影只会活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