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精良但内容缺乏创新,或许是如今不少短剧的通病,而当下短剧创新的难,也已经不局限于创意层面。今年春节档的“平静”也进一步指向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样的内容才算是有效的精品化?短剧又到底该走什么路?

读娱 | yiqiduyu

文 | 蒜香啫啫角

2025年春节档,短剧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挑战。各大平台纷纷推出“过年看短剧”专区,短剧片单总数超过400部,涵盖古装、都市、爱情、奇幻等多种题材,在没去重的粗略统计下,春节期间上线的短剧数量超过2000部。

去年春节《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的出圈《龙年大吉之衣锦还乡》高热成绩,让短剧行业对今天春节充满期待,然而,尽管短剧数量井喷,制作水准普遍提升,市场却并未迎来预期的爆款。


在千部短剧中没有一部能够享受到全民关注的待遇,只有《夫妻的春节》《坠入春夜》《好孕攻略》几个少数内容稍留有姓名。整个春节期间短剧付费大盘维持在6000万+的热度值,免费短剧在春节档占比又超过80%,今年短剧春节档在TO C商业层面应该说远低于行业预期。


多平台参与加剧春节档竞争,内容同质化进一步加剧,同时免费模式大行其道,对内容制作、商业发展都产生了较大影响,种种背景让今年春节档短剧没能在舆论领域分得多少关注,这也该引起行业思考,春节这个档期之于短剧到底有多少意义,往后短剧又该向什么方向前行。

1

谁都不愿错过后的内卷“超级加倍”

今年是短剧赛道的第一个正式春节档,鉴于这个档期在影视剧领域的重要价值,今年春节吸引了众多平台加码布局。

抖音在春节档排播上采用了明星阵容和精品IP改编的模式,尽可能让内容吸引到其他圈层用户。在去年快速发展的红果短剧则在春节一口气推出100余部新剧,注重题材的多元差异化,并且将春节档期间的分成系数提高了1.25倍同时设立了短剧拉新的现金激励,力图通过高举高打在今年春节再上一级台阶。


快手在春节档重新选择了更贴近下沉市场的短剧内容,并且发布了首部AI单元剧集《新世界加载中》先导片,尝试在服务平台短剧用户大盘的基础上试水AIGC的价值。

除此之外,爱奇艺、腾讯视频、芒果TV、央视频等长视频平台都推出了“过年看短剧”专区,通过不同的策略保持平台间一定的内容差异化,包括小红书、B站、百度、淘宝、美团、拼多多等平台也都加入了短剧春节档的竞争行列。

虽然从结果来看,春节档成绩相对较好的作品还是来自于字节系与快手这样的短剧老手,但众多平台的加入还是加剧了平台间用户争夺的激烈程度。

而在平台都紧盯的春节档,内容制作层面也卷到了新高度。

在春节档短剧中,我们看到了舒畅、倪虹洁、韩童生这些知名演员的面孔,也有李嘉琦、徐梦洁、邓超元等年轻演员偶像的加盟,表演实力与明星效应的利用一定程度增强了短剧的品质与市场影响力,但同时也意味着成本提高。


据了解,春节期间短剧的制作成本提升到了80-100万,而此前50万左右是行业水平,行业头部公司之一的听花岛也感叹去年的行业顶配成了今年的行业标配。

具体来说,在服化道方面,大部分短剧都有了明显的精细化、品质化提升,据自媒体新声pro信息,冲刺春节档的不少短剧剧组人数也从原来的30人左右涨到了50至60人,甚至从去年11月到今年1月,横店出现群演、工作人员都要靠“抢”的情况。

从平台到创作者,整个短剧赛道都希望通过春节档让行业再进一步,多维度的内卷一定程度上让短剧品质整体得到了提升,但可惜的是,市场并没有被行业的这份“想进步”打动多少。

2

没出爆款是怎么回事?

尽管在此之前行业对于今年春节档都抱有较大期待,但当节日真正到来后,不少从业者都意识到了这个档期可能不太行。

对于春节期间短剧没能再出爆款,有一种观点认为是电影侧的超预期造成的影响。《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了今年春节期间的最热话题,打开抖音刷到的全是电影相关的内容,这的确可能给短剧营销带来了一定影响,但在我们看来,或许短剧本就不是一个适合在春节集中爆发的内容类型,或者说档期化更像是平台的策略而非来自用户的需求。


首先,短剧主要是服务于碎片化时间的内容,它的消费场景更偏向日常而非节假日这样用户有整块时间的时期; 其次,看短剧往往是私人化的娱乐形式,在亲朋好友齐聚的春节人们也会先倾向选择更合家欢的娱乐。 在假期结束后短剧付费大盘有了些许回升,也可以算证明了这一点。

从这个角度来看,去年春节出现爆款短剧,或许更多还是在于吃到了“新鲜”的红利。2024年春节是不少人第一次接触付费短剧的时间,因为超高的话题声量带动了人们开始尝试短剧,但在经过了一年行业的爆发式增长后,市场对于短剧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观看习惯与审美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再出爆款的难度就会被拉高。

比如短剧赛道的内容同质化问题,到当下也没有得到足够的改善,各类型元素的组合与题材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内容间的相近,但缺乏足够的创新让当下的用户难以得到满足。尤其是短剧体量小、数量多,用户在短期内可能会看大量短剧,因而会对相似故事、相似套路的敏感性更强更疲劳。

除此之外,今年春节档多平台的竞赛也增加了爆款出现的难度。用户分散在多个平台,每个平台又有不太相同的受众圈层,如果短剧不具备极强的话题性,哪怕在单一平台上有了热度,也很难在更大舆论场中产生足够出圈的声量。

不过,短剧赛道或许也不强需求国民级爆款。1月22日付费上线的《好孕甜妻被钻石老公宠上天》7天总流水破5000万;衍生自《以家人之名》的品牌定制剧《以爱之名》在春节期间连续五天占据DataEye短剧端原生热播榜第一,播放总量超1.7亿;像《老千》这样的 男频短剧也能做到破千万的热力值。


全民级出圈能标志着成功,但没有大爆款也不意味着失败,尤其是在经过了这次相对平静的春节档后,短剧行业也可以重新思考短剧的市场定位以及未来的商业发展方向。

3

短剧要走什么路?

去年一年,精品化是短剧行业的核心关键词,许多项目都拉高了制作成本,但市场表现不及预期,在今年春节档这个情况进一步加剧,这也指向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样的内容才算是有效的精品化?

制作精良但内容缺乏创新,或许是不少短剧的通病,而当下短剧创新的难,也已经不局限于创意层面。在短剧爆发的初期,用户爱看什么短剧就演什么,TO C模式创造的商业奇迹让短剧做到了长剧做不到的事情。

然而随着免费模式的兴起,短剧正在逐渐走向TO B的商业模式,这让内容创作不再能只考虑用户,还要考虑广告商、品牌方的利益,因而更稳妥的故事、更成熟的套路、更有号召力的演员阵容开始挤压创作与制作的空间。

这样的发展方向看起来足够眼熟却也足够让人产生担忧,如果这样的商业模式加上如今的精品化方向,短剧是否会逐渐向长剧靠拢?短剧的创作特色以及难得的TO C模式是否会消失?这些关乎到短剧未来的问题是亟需行业思考的。

简单来说,用户爱看短剧是因为短剧提供了其他娱乐形式没有的体验,这是制作方与平台需要记住的关键。今年的春节档也可以说是给短剧行业一个冷静下来的机会,回顾过去一年积累的数据与经验,为短剧找到更合适的定位与更有潜力的发展方向,我们也希望在今年能看到更多真精品短剧,它们不一定要被多少观众记住,但至少能让这个行业继续走稳向好。

THE END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