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气腾腾的特色小吃、丰富多彩的趣味民俗……新春佳节里的津城,市民和游客徜徉其中,在首个“非遗版”春节里感受津味中国年。

张灯结彩的街头,闪烁的警灯与之辉映。总有这样一群人牵挂着群众的平安,在岗位上悉心守护。

城市之光,在治理中闪亮;国家之基,于基层里夯实。回首2024年,全市政法干警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的殷切嘱托,树牢“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落实大城细管、大城智管、大城众管要求,坚持把安全作为城市治理的硬杠杠,加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着力补短板、守底线、防风险。

利刃出鞘 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平安,民生所盼、发展之基。在群众眼中,“平安”二字却有着具象化的呈现:民生案件如何速侦速结,纸上权益如何兑现真金白银,切身利益如何得到保障?

2024年夏天,北辰区发生一起飞车抢夺手机案件。为受害人伸张正义、追赃挽损,成为当务之急。公安北辰分局接到报案后,仅用22分钟便侦查出犯罪嫌疑人的身份信息、落脚点。2小时后,办案民警在二人暂住处人赃并获。

在过去的一年,为了跑出破案“加速度”,本市公安机关深化警务机制改革,重塑警务工作模式,再造警务工作流程,实现了案件办理提质增速。在新型警务模式的加持下,全市刑事警情同比下降16%,立案同比下降30.5%,破案率同比提升5.9%,全市电诈发案、造成损失同比分别下降38.9%和52.4%,返还财产是去年的3.77倍,实现现行命案保持全破、大要案件即发即破、民生小案多破快破。

“感谢执行法官!跑了300多公里,帮我们要回来160万元!”蔡先生是一起民事案件的当事人,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法官发现被执行人的银行账户“空空如也”。不过,对方在河北省有多处房产正在对外出租。于是,执行法官辗转多处,找到了正在出租的房屋,并且联系上了被执行人,使对方履行全部款项。


本市法院系统推进切实解决执行难,开展涉企、涉民生案件专项执行行动,针对长期未执结等复杂案件开展交叉执行,对终结本次执行案件加大财产线索查控力度,与财政、规自等部门深化协作,开展涉民生、涉企专项执行行动,组织集中执行134次,执行到位金额629.1亿余元,对不履行执行义务的当事人采取限制出境、限制高消费、纳入失信名单等措施15.9万余人次,罚款拘留、判处拒执罪765人。


去年初,河北区检察院发现辖区内个别商户在肉类等生鲜区域使用不同颜色的“生鲜灯”进行销售。该院公益诉讼办案团队及时开展调查,与区相关行政部门深入开展综合治理,通过检察监督依法督促职能部门加强市场监管,全面落实禁用“生鲜灯”规定,褪去生鲜灯“美颜滤镜”,保障居民“舌尖上的安全”。

过去的一年,本市检察机关加强食品药品领域司法保障,提起公诉138人,办理相关领域公益诉讼案件159件。开展农村饮用水安全专项监督,督促相关部门更新自来水管网,帮助千余户村民喝上“放心水”。

深耕基层 倾听民意解群众之所急


2024年,市检察院选聘500多名热心市民组建志愿者队伍,收集身边公共利益受损的线索。有志愿者反映,市民因故没有乘车而在同一站点进出闸机,会被扣2元车费。接到线索后,市检一分院的检察官深入全市大型地铁站展开调研。调研发现,此现象属实且侵害了部分乘客的合法权利。市检一分院随即组织召开公开听证、诉前磋商,与我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共同研究票务优化整改方案。

在检察机关、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共同协调推动下,天津轨道交通线网管理中心将票务优化调整为“乘客进闸10分钟内未乘车,可于出闸扣费前至同站客服人工服务中心办理免费出闸”,并将该通知在各个轨道交通地铁站点及天津地铁App上进行公示告知,提高了乘客的乘车体验。

倾听细微声,洞察民心所向,方显社会治理温度。不仅是倾听民意,在和平区、红桥区,检察干警更是深入基层一线,依托社区检察岗、检察公益岗,积极投身于基层治理当中。从帮助商场完善母婴室、残疾人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再到为社区解决建筑垃圾堆积、路灯不亮等难题,真正做到了聆听民声,响应民意。过去的一年,本市检察系统聚焦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制发检察建议141件。


2024年12月初的天津站,一场别开生面的安全防范宣传活动吸引了不少旅客驻足参与。在VR体验区,戒毒民警指导参与者佩戴VR眼镜和耳机,在高度仿真的模拟环境中进行“沉浸式”体验,将毒品的危害直观、生动地呈现在体验者面前,进一步提高大家的防毒、拒毒意识。“不光是宣传,在社区矫正等工作上,专业力量也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现场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

本市司法行政机关开展社区矫正质量提升两年行动,有效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市戒毒局全链条参与涉毒综合治理,进一步完善具有天津特色的“一体两翼一辅”工作新格局和“1+3+4”功能新布局,参与“三社”工作的戒毒干警达500余人,实现258个司法所全覆盖。

共治共享 凝聚民心共创和谐家园


人民群众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主体,基层治理归根到底是为了群众,也需要依靠群众。提升基层治理成效,必须创新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机制。

和平区新兴街道犀地社区曾是一个“问题小区”——1500余户住户、5000余名居民,高峰时出现邻里、物业等纠纷1500件左右。五年间,却从“问题小区”变身“无讼社区”示范点。

和平区法院依靠“社区法苑”法官联系点开展多项工作,但他们深知居民的和谐生活要靠法治保障,这项工作绝不是一家单位能够做到的。

作为全国第一个社区志愿者组织发祥地,法院与街道因地制宜,“社区法苑”组建了银发志愿调解库,12名志愿者被特邀为志愿调解员。90岁高龄的志愿调解员史大爷手写一份长达43页的“民法典心得体会”。在法院组织下,他曾多次向居民宣讲有关老年人权益保护的内容,用铿锵有力的声音传递出志愿调解员的法治精神。另一方面,让调解员参与到社区庭审旁听,“沉浸式”学法;法官利用中途休庭的时间,向调解员讲解了家事纠纷相关法律知识及注意事项。


与此同时,一场议事会正在和平区劝业场街道静园社区进行。“小吃车推进院里,摊主们渐渐都‘约定俗成’这么做了。不仅堵塞了通道,还污染了小区环境。车上的煤气罐更是个安全隐患,大家住着不放心,意见都很大。”

针对居民提出某大院出现的小吃三轮车存放煤气罐问题,社区联系和平区消防、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共同召开专题协调会。各职能部门以法律的角度,向租赁给小吃车房屋的房主阐释相关政策及存在的安全隐患,讲明问题的严重性,此举得到了房主们的理解和支持,纷纷表示要严格把控房屋租赁情况,及时解决安全隐患。随后,社区还为居民召开议事协商会4次,因势利导,解决了衍生的三轮车停放、安装院门等问题,社区的事情由居民自己商量,畅通和规范居民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这就是静园社区创立的“静听议事厅”协商议事平台。“政法机关各部门的协助,让社区居民逐渐建立起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社区工作人员表示。

新春伊始,一张平安画卷在津沽大地徐徐展开。全市政法干警将深植基层沃土不断耕耘,让“平安”成为津城百姓心中的温暖底色。

来源:天津政法、天津政法报

编辑:宋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