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香港中小学业迎来了新的开学季。
然而,香港的年轻人似乎出现了“懒散”现象。这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数据支持的。
根据调查,27%的中学生坦言自己已经“躺平”,其中超过四成的“资深躺平者”甚至已经“躺”了一年以上。
来源:星岛头条
听到这数据,你可能会忍不住问:“这么年轻就开始躺平,这还能行?”
但如果稍微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压力,你或许会发现,“躺平”并不是不思进取,而更像是一种对现实的无奈回应。
其实,“躺平”并不等于什么都不做,更不是混吃等死。那些选择躺平的年轻人会告诉你:“我们是躺平,但不是乞丐!”
他们依然会上学、打工、刷剧、玩游戏,只是选择不再盲目追逐那些遥不可及的目标。
来源:HK01
简单来说,他们是在试图与高压社会和解,主动放下不必要的内耗,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会的郭义聪主任对此表示理解:
“社会不应该为‘躺平’贴上负面标签,更不要妖魔化它。很多年轻人只是需要一点时间喘口气,找到方向后他们依然会努力。”
不过问题也来了:
是什么让年轻人选择“躺平”?
归根结底,答案扎心:高期待,低回报。
他们面临的困境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努力与结果不成正比。”
数据就能说明一切——从2003年到2023年,香港从事低技能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从6.62万暴增到19.4万,几乎翻了两倍。
来源:HK01
然而,这些大学生的收入中位数却从36,418港元降到35,071港元。辛辛苦苦读了大学,结果薪资还不如20年前,这让很多人不禁怀疑努力的意义。
更让人意外的是,高中学历劳工的收入涨幅却远超大学毕业生。同一时期,高中学历劳工的收入中位数从13,657港元增加到17,061港元,涨幅高达24.9%。
换句话说,许多人读了大学,结果还不如高中生赚得多。
再加上“上车”买房的难度直线上升,以20岁至24岁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为例,他们的月入中位数仅为18,957港元,而全港楼宇平均呎价已经占到收入的60.4%。
来源:HK01
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努力”似乎成了一场看不到希望的游戏。
当然,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香港年轻人选择“躺平”,或许也来源于社会提供了更多元的发展选择和出路。
比如,即便没有大学文凭,通过类似高级文凭,依然能够找到高薪且稳定的职业。
来源:HK01
更有吸引力的是,这些职业的薪资水平完全不输大学本科生,甚至在某些领域还更具竞争力。
这并非“退而求其次”,而是一条更务实、更高效的职业发展路径,为年轻人铺设了一条通往成功的新道路。
许多技术岗位的起薪普遍在2万港币以上,许多行业还拥有可观的晋升空间。
比如,健康护理领域的薪资可以达到30,000至60,000港元,而创新科技行业的起薪更是竞争力十足。这些数字不仅为年轻人带来了经济上的保障,也让他们看到了职业发展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