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正值周末上午,黔南州中医医院脑病外科主任王维军按照之前与科室同事的约定,准时来到单位隔壁的停车场。按照计划,他们在这里集中后将前往脑膜瘤术后患者岑梅(化名)家进行回访。

  上门对情况特殊的病人回访,这是王维军从医多年来的“必修课”。在他看来,不少癌症患者在术后虽说病灶得以清除,但因认知不足,心理上的恐慌和无助感在短期内将会难以消除。医生上门回访,给予患者心灵上的抚慰从某种程度上堪比药物治疗,这股超越亲情的温暖力量对促进患者康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说到岑梅,王维军心里多少还是有些颇有感慨——从2019年查出脑膜瘤进行瘤体摘除手术后,因瘤体部位特殊,术后半年复发又再次手术,截至到2024年11月,在5年多时间里病情反复无常,前后共进行了4次手术。

  病痛折磨令岑梅一家身心俱惫,岑梅在第四次手术之前表示要放弃。作为旁观者,王维军说他能理解患者的决定;但作为一名医生,真的不忍心一条鲜活的生命提前凋谢。最终,在岑梅丈夫罗金华的一再坚持和脑病外科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岑梅的的第四次手术非常成功,彻底将瘤体剔除干净。

  岑梅出院后,王维军安排科室的医护人员随时保持与其家人的密切联系。得知近期她在康复过程中出现一些后遗症后,决定带着科室的医护人员前往回访,以便对症及时调整康复治疗方案。

  岑梅家所住地是都匀市的城中村沙井街,这里大部分是依山而建的民居。10:48分,回访小分队抵达岑梅家所在的村口。彼时,罗金华已在这里等候。“王主任、孙医生、朱医生......”见到大伙,这位憨厚老实的中年汉子快步上前,满脸堆笑与到访的每一位医护人员一一握手,彼此之间没有丁点违和感,更像是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喜悦相聚。


  老罗带着医护人员绕过多条逼仄的小巷,来到半坡位置的家里。穿着红色的睡衣岑梅此刻正倚在小屋门上,热情的与大家打着招呼。尽管左眼清淤红肿,但言语表达清晰,精神状态很好。“从气色上看,身体应该恢复得不错”落座小屋内,王维军搀扶着岑梅坐在破旧的沙发上,迫不及待地打开手机照明功能,仔细检查着岑梅充血的左眼。随访人员依次围坐在火炉边,耐心倾听着岑梅夫妇介绍回家疗养的情况。


  据夫妇俩说,术后回家后积极按照医嘱加强营养改善和体能康复训练,从之前步履蹒跚到如今行走稳健,吐字不清到如今言语清晰。但还存在面瘫状况改善不大,吞咽功能尚存一定障碍。

  “针灸对面瘫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可以考虑在医院进行理疗试试”王维军叮咛岑梅,在营养膳食上尽可能将肉煨烂后再进食,这样有助于吞咽的同时能够将营养充分吸收。

  “身体有其他不适,随时欢迎来就诊,家里有什么困难,及时跟我们沟通,医院会提供一切必要的帮助”王维军叮嘱罗金华,在照顾好妻子的同时,自己也要注意身体,毕竟他是家中的顶梁柱,不能倒下。在嘘寒问暖的交流中,岑梅夫妇的话闸子从病情聊到家庭生活。因为丈夫是外省入赘过来的,自她患病后,全家的重担全部落在罗金华身上,既要赚钱养家,还要照顾年迈的双亲和生活不能完全治理的妻子,但这位重情重义的汉子从未有过半句怨言,这令岑梅非常愧疚,也很感动。

  听着妻子的倾诉,罗金华深情地往着妻子,当着回访小分队成员的面说,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怎么可能在患难时刻抛弃妻子及家庭?他动情地说,其实他的底气来自于黔南州中医医院脑病外科的医护人员,因为有了专业治疗和精心护理,加上一直以来的帮助和鼓励,才让她的爱妻重新拾回了生活的勇气和自信。在近一个小时的回访中,岑家小屋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岑母感慨地说,自女儿患病以来,从没见到她心情如此舒畅过。

  临近中午,回访小分队成员准备起身告辞,但岑家上下执意要挽留大家吃了饭再回去,眼见言语挽留“失败”,岑父岑母索性用身体“堵”住院门,由此现场上演了一场相互“推搡”的感人场景。

  返城路上,王维军主任透露:当天的回访不是简单的例行回访,而是一次特殊的党支部活动。其目的就是要用实际行动擦亮“医者仁心、医心向党”的党建品牌,让党员干部在护航健康的路上不忘为民初心,增强医者责任。


  黔南州中医医院党委书记尹旺旭说,回访温暖到家,健康“医”路相随。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医院推行的患者回访制,既是医者责任,更具患者情怀。医生回访提供健康指导和后续的治疗建议,让患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中医医院优质高效、暖心贴心的医疗服务,让就医体验的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在实际过程中得到充分提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