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总是感觉很短暂,而伴随春节长假逐渐结束的,是航司一年来最赚钱的旺季。
今天,不少OTA平台的新闻稿中,就开始提示票价“跳水”,适合错峰出游了。
比如飞猪平台就提示,2月7日上海-三亚、上海-武汉,2月8日杭州-贵阳、南京-白山,2月9日杭州-成都、深圳-昆明等航线,最便宜的机票价格均低至200元(不含税费)。
看到这个“200元”,让航旅圈想到了年前的一个传言:多家航司被有关部门约谈或召开闭门会议,称航司卖的票价过低,要求不准卖低于200元的机票。
航旅圈从不少国内航司处证实了这一传言,并且从24年12月就开始落实了。有关部门也会对票价进行监测,被发现低于200元卖票的航司,还会接到“警告”。
其实,这不是国内航司第一次接到类似的要求。2023年2月份,三大航及旗下子公司就曾接到口头通知,对部分航线限制卖低价票。
当时,上述几家航司份额高于65%的航线,被要求定价不得低于四折,份额高于75%的航线,定价不得低于五折。【详情回顾:半年观察|央企航司被要求不准低价卖机票,到底便宜了谁?】
新一轮的“限价”不再按照折扣来限制,而是变成了具体的数字:200元。而且被要求落实的航司,范围也从央企及旗下航司扩大到了包括民营和中小航司在内的所有国内航司。
据称此举的导火索是有关部门在一次会上问一些航司们为什么还没有扭亏,其中一个回应是:航司之间的“内卷”严重,价格战导致不赚钱。【三大航24年业绩披露,为何这些航企赚钱了】
至于为什么定下200元这个“上限”,而不是100元或者300元?目前还不得而知。
值得注意的是,在1月初举行的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上,民航局长的发言中就提到“要在2025年完善航空运输市场监测预测,常态化开展市场供需态势分析研判;规范重点时段和特殊情况航空运输价格行为,加强价格收费监管,维护航空运输市场价格秩序。”【详情:民航局长最新预判!重大政策转变】
这是近年来的民航工作会上首次对“价格监管”进行详细的描述,那到底是要规范票价过高还是过低?业内分析都会有。
其实有关部门对于航司卖低价票的限制,过去两年都有过,但执行了一段时间后都是最终无疾而终。而在疫情前的国内民航市场,航司本来就有一些“价格协同”的机制,对一些航线进行协商定价,不过有的航司还是会在凌晨悄悄改价打破“价格协商”抢客。
说到底,“价格协同”或者“限制低价”能否落实,最终还是要由买单的消费者以及各家航司的成本控制能力决定,毕竟航司面临的不仅是彼此之间的“内卷”,还有来自高铁越来越多的分流——这已经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无法依靠单一的行政手段来调控。
在航旅圈不久前举办的一场线上沙龙上,有与会嘉宾就明确指出,票价的上涨还是下跌,并不取决于航司的定价策略,而是取决于市场的供需关系,一旦票价定的比较高,航班就可能空着,航司就不得不在临起飞前放低价票,所以才会有临近国庆或者春节机票“跳水”的热搜不断;而市场的供需关系则取决于宏观经济和国际关系的影响,旅客消费意愿不强,国际航线还没恢复到19年的水平,国内的“内卷”是自然的结果。【详情回顾:2024最全总结,2025变局前瞻】
其实,创造收益(利润)最大化,是每个航司本来就希望努力追求的诉求。然而,现实很骨感,在目前的宏观经济和国际形势,以及高铁的分流影响日益加大之下,或许采取更多创新方法来精准识别不同旅客群体的需求,推出更加贴合旅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而不仅仅是在机票价格上纠结和限制,才是更长远的解决之道。
而在此时民航市场开始进入淡季的情况下,被限价的航司们能否守住200元的底线不降价,这样的行政指令今年又能执行多久?航旅圈将持续关注~
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