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期,大S不幸因流感并发肺炎,在日本逝世,年仅48岁,此消息迅速冲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随着流感季节的到来,医院发热门诊人数激增,甲型与乙型流感“轮番轰炸”,让人防不胜防,甚至不少家庭全员中招。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甲乙流,安全度过流感季,本文将深入浅出地解答关于流感的知识及用药疑惑,让大家能够正确、科学地对待和处理这一公共卫生问题。
问1
什么是甲流和乙流?
答
甲流和乙流都属于流行性感冒,俗称流感。
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属于“丙类传染病”,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在世界范围内均可引起暴发和流行。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丁(D)四型。目前感染人的主要是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且甲/乙流每年都是季节性的主流。而C型流感病毒多以散发病例形式出现,D型流感病毒主要感染猪、牛等,尚未发现感染人,因此C型和D型流感不引起季节性流行[1]。
问2
流感有哪些症状?
答
流感潜伏期多为1-3天,常有发热、肌肉疼痛、头痛、倦怠等全身症状,而咽痛、流涕和鼻塞等局部症状轻微。具体个体有差异。
表1流感常见症状[1]
问3
流感与普通感冒症状一样吗?
答
普通感冒症状与流感相似,但比较轻、季节性不明显、病死率低。
表2 流感与普通感冒症状区别[1]
问4
甲流和乙流症状有差别吗?
答
甲流和乙流症状差别不大。
甲流和乙流很难从临床表现去鉴别,只有通过实验室检验来明确。甲流和乙流都具有相似的传染性,而甲流由于遗传变异力更快,其严重性和流行性更强。
问5
甲流和乙流治疗一样吗?
答
感染甲流和乙流后,治疗措施一样。
甲流和乙流都包括抗流感病毒和对症治疗两部分。抗流感病毒药物常用有口服剂型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和阿比多尔,静脉输液有帕拉米韦,雾化剂型有扎那米韦等;对症治疗措施:主要以退热、缓解不适为主。可以科学选择解热镇痛药、止咳化痰和缓解鼻塞等症状的药物。需要注意有些复方制剂成分可能与其他对症治疗药物重叠,联合使用有可能引起某一成分过量,最好及时就医,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选用[1]。
问6
抗流感病毒药物哪个更好?
答
需要结合药物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和可及性综合评估后选用。
奥司他韦是神经氨酸酶抑制剂,通过抑制流感病毒表面神经氨酸酶的活性,阻止病毒复制和释放。是目前抗流感病毒的经典药物。而玛巴洛沙韦是2021年上市的全新抗流感药物,是一种前体药物,其本身没有活性,口服后在体内代谢为具有抗病毒作用的巴洛沙韦。通过直接抑制流感病毒mRNA的转录阻断病毒复制,达到在早期(一般24小时内能杀死病毒)抑制流感病毒的效果,其治疗显效时间从机制上比较要快于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但因玛巴洛沙韦上市时间短,其疗效与安全性仍需更多证据支持[1]。
表3 抗流感病毒药物比较[2-6]
问7
抗流感病毒药物使用越早越好吗?
答
一旦确诊流感,抗流感病毒药物越早越好。
无论甲流还是乙流,抗病毒药物48小时内用药效果最佳。如果超过48小时,效果会打折扣。如果明确有甲流或乙流,一旦出现呼吸道症状,要及时就医。
问8
阿奇霉素、阿莫西林、头孢类对甲流和乙流有用吗?
答
阿奇霉素、阿莫西林、头孢类都属于抗细菌药物,对病毒都无效。
只有流感继发细菌或支原体等混合感染时,医生才会考虑抗流感病毒药物联合抗细菌药物。
问9
有必要接种流感疫苗吗?
答
接种流感疫苗可以有效减少感染,即使感染了,也可以减少发病,即使发病了也可以减轻流感的严重程度。世界卫生组织每年都基于全球流感监测结果倡导公民接种疫苗。
问10
如何预防甲流和乙流?
答
流感疫苗可同时预防甲流和乙流。抗流感病毒药物不能代替接种流感疫苗的预防。
增强健康意识、增强防病能力,可以有效减少感染流感等传染病风险。具体包括:保持科学良好的卫生习惯,出现发热咳嗽等相关症状及时就医、规范治疗;均衡膳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增强体质和免疫力;室外活动时及时添加衣物,避免因着凉增加感染机会[1]。
参考文献:(可上下滑动查看)
[1]吕菁君,赵光举,赵宏宇,等.成人流行性感冒诊疗规范急诊专家共识(2022版)[J].中国急救医学,2022,42(12):1013-1026.
[2]磷酸奥司他韦胶囊(达菲®)说明书(2020-09-24).
[3]扎那米韦吸入粉雾剂(依乐韦®)说明书(2014-06-16).
[4]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力纬®)说明书(2017-05-03).
[5]盐酸阿比多尔胶囊(艾诺达®)说明书(2019-10-18).
[6]玛巴洛沙韦片(速福达®)说明书(2021-04-27).
作者:柯英四川绵阳四0四医院(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添加药学瞭望管理员
进入学术交流群
《药学瞭望》征稿邀请
01.投稿内容
征稿内容不限于:研究进展、团队科研成果、临床用药经验分享、典型病例解读、疾病诊治经验、人文故事等
02.联系人
投稿 | 学术报道 | 合作
投稿联系人:刘老师 15201320201(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contact@siri.ntesmail.com
(来源:药学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