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特朗普这个人,“翻脸比翻书快”算是他的标配了。反对加密货币?说变就变;和马斯克互怼?转头就能称兄道弟。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是特朗普拒绝改变的。然而,关税问题除外。
【特朗普在关税问题上非常执着】
从2011年他暗示参加总统选举,到之后的两个任期。特朗普在关税问题上都保持了高度的一致,特别是向中国征收关税。而在《卫报》看来,想明白特朗普的对华关税计划,还要把时间拨回到40年前。
这家英国媒体认为,特朗普对中国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另一个国家的影响——那就是日本。甚至说,特朗普部分世界观的基础就是日本。这种看法形成于上个世纪80年代,并在几十年后对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
上世纪80年代,正值美日贸易战的高潮时期。彼时,来自日本的汽车、家电、芯片等产品,对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特朗普出版了他的书《交易的艺术》。媒体也翻出了他当时为了宣传自己的书籍,而发表的言论。
【“把我的关税拿来”:特朗普的对华计划是如何酝酿了 40 年的】
特朗普当时就表示,美国已经是一个债务国,因此不能再继续损失2000亿美元,然而美国却让日本把所有的东西“倾销”到自己的市场。如果美国人试图去日本卖东西,会发现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日本并没有从法律上设置禁令,但这确实是不可能的。日本的汽车、录像机把美国公司的商品打得落花流水。
在当时的美国,持有“日本威胁论”想法的人,远远不止特朗普。正因如此,才有了之后的《广场协议》。在该协议的约束下,日本“自愿”减少自己的出口,并向世界商品开放日本市场。同时,在美、英、法、德的压力下,日本财务省降低了利率,银行批准了建设项目。迫使日本企业进入投机性房地产市场。
在后面的泡沫高峰期,东京的房价是曼哈顿的350倍,日本皇宫土地名义上的价值相当于整个加州的土地。之后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日本迎来了房地产泡沫的破裂,造成了经济的长期停滞。
【1985年9月22日,时任美国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发表讲话】
回过头来看,《广场协议》即便说不上是重创日本最主要因素,也无疑埋下了祸根。而这项协议对日本的条款,与特朗普今天对中国开出的“药方”,道理其实如出一辙。
事实上,特朗普也确实对40年前发生的这些事情念念不忘。他在2015年的演讲中反问,美国什么时候打败过日本?当日本把数百万辆汽车运进美国的时候,美国能做什么?在2018年谈及自己的贸易纲领时,特朗普再次提到了大量日本汽车涌入美国的例子。
而当亚洲经济的活力中心转移到中国的时候,特朗普的关注与怒火,也有了新的目标。
从这个角度看,特朗普今天的想法,与40年前确实没有本质的差别。或许在特朗普看来,当美国在与其他国家贸易中陷入劣势的时候,“关税”总是有着神奇的魔力来扭转局势。
【特朗普已经挥舞起了关税大棒】
同时《卫报》认为,特朗普直到今天,都依旧在用商人思维思考问题,证据就是他从未在个人商业经验和政策建议之间做出太大的区分。
明白了这些,我们或许也能一窥特朗普对华策略的部分要点,那就是通过持续的施压,打造出一项中国版的《广场协议》,逼中国“自废武功”、主动削减乃至放弃对美贸易的优势地位。这也就解释了,特朗普为什么最近一直在强调,他可以与中国达成“协议”。
至于在特朗普的设想中,这份“协议”到底是什么样子,答案早已不言而喻。
然而,中国却不会步日本的后尘。在特朗普宣布对全部中国商品,额外加征10%关税后。中方给出的反制,是拿出了一份清单,对上面的美国商品分别加征10%和15%的关税。中方此举的用意很清楚,美国愿意好好谈,中国接受,但如果美国想强压中国,中国也不介意和美国碰一碰。
【中国宣布对美国的液化天然气等商品加征关税】
而在中方采取反制措施后,之前还表示寻求与中方通话的特朗普突然改口,表示不急于与中方通话。中国外交部则指出,现在需要的不是单方面加征关税,而是进行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对话。毫无疑问,中美都打算用实际行动,试试对方的强度。
说到底,日本当年之所以签下《广场协议》,最核心的原因在于,这个被美国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方面面深度渗透的国家,手上几乎没有抵抗的筹码。缺乏独立自主,经济发展得再好,最后也逃不过其他国家的收割。
然而,中国却与日本完全不同。正因如此,如今的中国才会让华盛顿如此害怕,让“反华”成为了美国两党的共识。被认为是特朗普代理人的共和党参议员汤姆·科顿前段时间就表示,对其他国家的关税威胁只是一种有效的“谈判策略”,但对中国加征关税则完全是“另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