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家栋 编辑/高莘)
当地时间2月6日,路透社报道称,有消息人士透露,在日产于本周四召开董事会会议后,其与本田的合并谈判基本已经失败。当前,富士康科技集团母公司鸿海集团将再度成为日产合作的有力“候选者”。
日产首席执行官内田诚 路透社
据悉,日产首席执行官内田诚(Makoto Uchida)已经在当日早些时候与本田首席执行官三部敏弘(Toshihiro Mibe)会面,表示在本田提议将日产设为子公司后,希望结束谈判。
两位消息人士表示,日产目前愿意与包括科技公司在内的新合作伙伴合作,以应对中国新兴制造商带来电动汽车、软件等快速技术变革。
其中一位人士表示,该公司愿意与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制造商富士康进行合作。
不过,日产和本田的发言人仍拒绝就近期的谈判进展发表评论,并重申了之前的声明,表示将在2月中旬之前确定两家公司未来的方向。
为什么是富士康
与富士康的合作并非空谈,在外界看来,失去本田的依仗后,对于日产而言最首要的,便是与富士康的合作可能会为这家日本汽车制造商提供急需的现金注入,尤其是在被迫裁员9000人并将产量削减20%之后。同时,在与本田合作谈判中,日产也已经展现出对智能电动汽车发展方向的强烈诉求。
而富士康则在多年前布局电动汽车制造后,始终未能迎来合适的客户。
日产汽车工厂 日经亚洲
有分析师表示,重视EV及核心零部件自产方针的鸿海与日产的战略方向也有共通之处,日产与从事代工业务的鸿海开展合作,也有助于运用日产的剩余产能。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日产与鸿海的合作,将蕴含着打造强大亚洲EV供应链的潜力。
伊藤忠综研主任研究员深尾三四郎则表示:“在进入软件定义汽车(SDV)时代的情况下,与最尖端半导体采购能力强大的鸿海合作,对日产来说也十分有利”。
此外,日经亚洲表示,日产还可以为富士康带来另一项好处:利用日产的剩余产能来开展其合同制造业务。
富士康将扮演的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在日产与本田公开宣布开启经营统合谈判前,富士康便一直在暗中摸索参与日产汽车的经营。
富士康此前在展会上展出的电动车产品 日经中文网
2024年秋季前后,鸿海的身影开始隐约出现在日产周围。据多位相关人士透露,鸿海与日产的主要往来银行以及日本经济产业省进行了接触,做出了一些可能为参与日产的经营做铺垫的举动。
去年12月,有外媒还曾报道称,负责富士康电动汽车业务的鸿海日本首席战略官关润(Jun Seki)访问法国,并就收购日产股份与大股东法国雷诺进行协商。
彼时有推测认为,鸿海的种种动作或许是导致本田与日产提速官宣合并的重要原因。
尽管此后鸿海对日产的收购行动陷入沉寂,但如今日产与本田的合并告吹,也令其对日产的收购计划再度浮出水面。
鸿海董事长刘扬伟 路透社
日经中文网表示,由于日产已决定废除与本田就经营统合达成的基本协议(MOU),之前阻止鸿海采取行动的两个制约因素得以解除。同时,在纯电动汽车业务上已经耽搁多时的鸿海,仍有着充足的收购日产的动机。
不过,在本田半路“插入一脚”后,日产的目标也更加明确地展现在其潜在合作伙伴面前。日经中文网称,目前,摆在富士康面前的选择有两种,一种是密切观察已决定依靠自身力量重建的日产下一步动向,看准作为支持者入局的时机,然后提出成为合作伙伴;另一种则是发起快速收购,包括通过未经请求的收购要约。
外资收购阻力尚存
然而,日本政府对于外部资本收购国内第三大车企日产的警惕声依然强烈。日本经济产业省官员12月对本田和日产的合并声明表示了欢迎,他说,如果双方进入协商,“这是积极的举动”。
即便在得知本田与日产统合协商中止的消息后,日本经济产业省的另一位官员表示:“日产只能下定决心”。他还对鸿海可能得收购方案做出了警示,称“鸿海也不是泛泛之辈。重组可能会成为前提”。
另一方面,上述官员还称,日产属于日本外汇法所规定的外资出资需事前审查的企业之一。若鸿海的股份收购成为现实,“将依照规则进行审议”。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