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刘澜昌

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日签署行政令,宣布美国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对于这种公然挑衅国际秩序的举动,特朗普一向自信地声称这是对“人权理事会失职”行为的回应,认为该机构长期受到政治化、偏见以及对美国不公正的审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美国并未完全理解自己在全球体系中的真实地位。根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最新声明,美国早已失去其成员国身份。2025年1月1日起,美国已经不再是理事会成员,而是转为观察员。也就是说,美国并没有“退出”,因为它早已脱离了理事会的成员资格,成为一个旁观者。



这一举动让特朗普政府显得尤为荒谬。在宣布退出的同时,实际上却发现自己已无权退出——这不仅是对特朗普政府政治手腕的嘲讽,更是对美国全球地位急剧下滑的无情写照。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声明虽然冷静而客观,但足以让任何国际观察者感受到这份“退出”的深层含义。这不仅仅是一国的政治挑衅,更反映出美国在国际多边机制中的日益孤立和逐步剥离。

美国长久以来,一直试图在国际人权问题上占据道德制高点,指责他国侵犯人权,然而,自己却无法正视国内的种族歧视、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等根深蒂固的弊病。特朗普政府在任期间的言论和政策一再暴露出对人权的漠视,无论是针对移民的零容忍政策,还是对黑人的系统性歧视,都令美国在全球人权领域的道德基础岌岌可危。此时的“退出”,看似是一种不满与抗议,但实则是一种自我暴露和彻底的自我孤立。国际社会并未因此而停滞不前,反而更加强调多边主义和全球合作的重要性。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是全球人权事业的象征,其旨在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公正与平等,强调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人权问题。而美国此举无疑是对多边主义精神的公然背离。在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下,美国一再挑战全球秩序,不仅在气候变化、伊核协议等问题上采取单边主义,甚至在涉及全球人权监督的问题上也显得不屑一顾。特朗普试图通过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逃避国际社会对美国人权问题的批评,然而这一退步只会加深美国在全球舆论中的孤立。



更为讽刺的是,美国的“退出”行动本质上只是对已经失去成员资格的反应。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运作机制明确规定,理事会成员每三年改选一次,且每届成员国的任期为三年。而美国在2024年年底的成员任期到期后,便自动丧失了继续作为成员国的资格。美国所谓的“退出”,实际上只是一个政治宣言,它既无实际意义,也无法改变美国已经被边缘化的事实。美国如今虽然仍然保留观察员身份,但在全球人权事务中的发言权已大大削弱。面对如此局面,特朗普政府显然未能意识到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更未能意识到全球事务中已经不再是它单打独斗的时代。

对于美国来说,这一政治自杀式行为将会进一步暴露其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弱点和无力感。面对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美国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影响力早已显著下降。尤其是在亚洲、非洲和拉美等地区,美国的领导力日益丧失,这一现象不仅仅是因为其国内问题的日益加剧,更多的是因为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使其在国际舞台上失去了必要的信任和支持。美国政府一方面强调退出国际条约,另一方面却试图掩饰其撤退背后的“无奈”和“失败”。

美国“退出”的真正后果,将是它自己在全球人权事务中的彻底丧失领导地位。虽然特朗普政府自诩为人权的捍卫者,标榜其推动美国利益为优先目标,但当它背离国际人权框架时,其言辞将变得苍白无力。事实上,全球的人权发展不可能因为美国的退出而停滞,反而将推动更多的多边合作和全球共同应对人权挑战的机制诞生。在这一过程中,美国若继续充当“孤立主义者”的角色,无疑将错失重要的国际话语权。



退出人权理事会或许可以带来一时的政治满足感,但这也预示着美国在全球话语体系中的进一步割席断交。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人权问题的真实内涵,全球治理进入了一个更加民主与包容的新时代。美国若继续沉迷于其“孤独且自大”的单边主义,势必在未来的国际事务中逐渐被边缘化,直至被全球其他更具建设性的力量所取代。

美国所谓的“退出”,不仅是一次政治“作秀”,更是其国际地位逐渐消退的标志。全球的人权发展将继续深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使命依旧明确,全球合作、对话与共识才是人类社会前行的唯一道路。美国的退场,仅是一个开始,它将不再是世界人权舞台上的主角,成为观众也是其未来的真实写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