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大杀器”卢沙野又回来了!

这次直接坐上了负责整个欧洲的“大管家”位置,消息一传出来,估计布鲁塞尔的那些欧盟高官们要么吸凉气,要么在心里默默翻白眼:“这可咋办啊?刚送走一位卢大使,这次又升级成‘全欧洲总负责人’,简直逃都没地方逃了!”



要理解卢沙野为什么让欧洲政坛如此头疼,咱们得从他之前驻法大使任上的那些“高光时刻”说起。

卢沙野这人,直接、硬气,简单来说就是是“职场钢铁直男”。按道理说,驻外大使不都是温文尔雅、和和气气的那种形象吗?



毕竟外交嘛,大家讲究的是面子和委婉。但卢沙野不一样,啥“外圆内方”的老派风格,他根本不在乎。他的风格就是一句话:直球对决,爱听不听。

比如,他干脆利落地质疑过立陶宛到底有没有被承认主权合法性,这事儿在欧洲直接成了“大新闻”。



大部分外交官碰到这种话题,能绕就绕,可卢沙野是“高手中的硬手”,不仅摆事实、讲道理,还精准踩到你痛点,搞得对手哑口无言。

再比如,他还直言不讳地说中国不该一味“韬光养晦”,应该更加积极参与到全球治理中。这些言论,当时直接怼怕了欧洲的一些政客和媒体。这帮人原本擅长“高姿态打嘴炮”,结果每天被卢大使的硬核风格弄得焦头烂额。



卢沙野这种外交风格,在欧洲引起了什么反应呢?简单说就是,又怕又恨。你说他谁都不惯着吧,确实让人无奈,但你要指望能“搞定”他,那更是想都别想。

法国当时为了找他麻烦,三天两头把他“请”去谈话,但效果呢?不仅没降住他,反倒被他怼得更难堪。到最后卢沙野不但轻轻松松“全身而退”回国,如今还能担任欧洲事务特别代表,全权负责中欧事务。



不得不说,这操作本身就很“中国式反击”,现在欧洲最担心的显然就是:我们已经够手忙脚乱了,还来这么一位更猛的“大拿”接管我们最不想面对的难题!

要知道,欧盟现在的局面就像夹在两片烤肉当中,怎么动都觉得烫手。尤其中美战略对抗已经是全球的主线阵营了。欧盟原本想在两者之间“脚踩两只船”,左边搭美国大腿,右边谋中国市场。



但最近,这两条“船”把欧盟卡得死死的。美国不愿意让你挑肥拣瘦,就差直接说“要不听话,要不朋友都别做”。

而中国这边呢,显然不买欧盟那套高高在上的腔调,直接把牌摊开,让卢沙野这样“带刀的外交官”上场。这场棋局对欧洲来说,可不好下。



冯德莱恩这一阵子的操作也够让人发笑。一向亲美的她,突然开始向中国示好,一会儿说中欧可以加强经济合作,一会儿又表现出对中国“友好”的态度,嘴上说得漂亮得很。

但你真要说她是认真的,那估计只有她自己信。问题是,这些小把戏在卢沙野这种经历过“大风大浪”的硬角色面前,根本就玩不转。



换句话说,冯德莱恩这“怀柔”玩意儿还没热乎呢,卢沙野就来了。你说,这难不难受?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为什么在这个节骨眼上非要派卢沙野出手呢?其实原因不复杂,派他是“一石多鸟”,中国就是要用实际行动告诉欧洲:别再想着谈些假惺惺的好话,我们可不惯着你。



卢沙野太熟欧洲这一块了,他在法国那几年,把欧洲那套台面上和台面下的游戏规则学得透透的。欧盟的那种“内部不团结”、互相拆台的现象,他比谁都清楚。

这次派他担任欧洲事务代表,就是要利用他对欧洲内部缝隙的精准把握,不仅能有效推进问题,还能让那些喜欢耍滑头的国家直接“哑火”。



中欧关系说白了已经过了靠“低声下气”求合作的阶段,随着中国实力的增长,现在咱们有了更多硬气的资本。卢沙野的作风就是他最厉害的“武器”——硬碰硬,明刀明枪,大开大合,让那些打“反华牌”的人没有藏身之地。

而且别忘了,这会儿欧洲也没资格摆架子。特朗普的压力已经让欧洲不得不考虑调整政治姿态,中方正好趁这个机会,通过卢沙野狠狠敲打一波,告诉他们中国的底线在哪儿,机会在哪儿,想好好聊就拿出诚意。



可以想见,接下来欧洲政坛可安静不了。冯德莱恩也好,那些一边依赖中国市场、一边打“反华牌”的欧洲国家政客也罢,这回可能真得好好掂量掂量,他们是不是玩得起这种“双面派”的花招。

冯德莱恩要是真想推进中欧合作,就必须先过卢沙野这道门槛。



问题在于卢沙野可不是随便点个头就能哄过去的。那些还想玩着政治正确、装作高高在上的欧洲领导人们,恐怕要逐渐感受到,这次中国和以前不太一样了。

过去那种随便敷衍两句、就能把中方程序走完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现在估计好多欧洲政客不得不硬着头皮“交学费”了。比如如果还有谁想继续拿涉华议题做文章,卢沙野一定会让他明白,这条路不仅是走不通的,而且代价可能比他们想象的更大

未来的中欧关系,很可能被卢沙野带上一条完全不同的轨道。欧洲那些抱有幻想、不愿正视现实的政客们,这下大概是真的被吓清醒了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