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实验时,顺便回家看了一下母亲,谁知道95岁的母亲看到他之后,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被误解了的三十年的不孝子,此刻终于证明了自己!



黄旭华出生于普通乡医之家。1937 年抗战爆发,家庭和国家的变故让黄旭华痛心不已。这时他猛地明白,一个国家想要不被欺负赢得世界的尊重,在军事上就必须有让人敬畏的资本。

黄旭华下定决心长大一定要投身于武器研发,研究那些大型重器,用科技来守护国家。

之后他辗转多地求学。先后在树基小学、作矶小学就读,后因抗战,中学时期又辗转于聿怀中学、广益中学、桂林中学等。

1945 年,他考入国立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在校期间,受多位名师教诲,专业知识与外文文献阅读能力得到提升,还加入进步学生社团 “山茶社”,参与学生运动,宣传进步思想,1949 年毕业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投身核潜艇事业

黄旭华深核潜艇事业和其他工作不同,孤独和不被理解是常态,甚至还要忍受委屈,可34岁的他毅然投身核潜艇研制事业。

1954 年,黄旭华被调到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参与苏联援华舰船的转让制造和仿制工作。

1958 年,他被选中担任中国核潜艇工程副总工程师。当时中国面临着西方的核威胁,核潜艇研制任务艰巨且保密性强,黄旭华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开始隐姓埋名三十年的核潜艇研究生活。

研制初期条件极为艰苦,团队中没人见过核潜艇,也没有外援和图纸,只能依靠儿童玩具模型和国外报纸搜集资料,用算盘进行复杂计算。

可最麻烦的不是技术难题,是在1962年的时候跟进了4年多的项目突然暂时停了!黄旭华坚定地留下来,熬过苦闷,用“骑驴找马”的办法顶着寒冬继续开展关键技术研究。

1961 年完成第一个核潜艇总体设计方案,但随后因各种原因工程曾一度 “下马”,黄旭华作为核心人员留下继续研究,为工程重新上马做了充分技术储备。

多年的努力也终于有了回报,在黄旭华团队的攻坚克难之下,1970 年,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 “401” 顺利下水,1974 年正式交付海军,中国海军由此跨入 “核时代”。

1981 年,首艘弹道导弹核潜艇成功下水,黄旭华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力挺水滴线型,决策采用围壳舵、艉水平舵相结合的操舵方式,还牵头推导出耐压艇体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等。



1988 年,黄旭华参与并指挥 “091” 型 “404” 号核潜艇在南海进行极限深度下潜试验,成功下潜到极限深度 300 米,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参加深潜试验的第一人,同年还完成了多项深水试验任务。

晚年的黄旭华揽获了众多荣誉,其中分量最重的当属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而面对高额的奖金,黄旭华更是表现出了让人敬佩的家国情怀。

他牵头用奖金设立了科研基金,来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核潜艇事业的探索中,甚至年近百岁依旧每周有四天在办公室,整理着上万页技术资料,一点也不懈怠。



在国防事业中,他是当之无愧的国家功臣,但对家人来说,他确实亏欠了太多太多。

他的妻子李世英在新婚不久就独自撑起家庭,他长达 30 年隐姓埋名,甚至父亲临终时他都未能见上一面,对家庭的亏欠,也成了黄旭华心中成了永远的遗憾。

在家与国之间,他做了数不清的妥协,但他清楚,这种内心的坚持,自己一定要坚守住,为了国,也是为了家。

黄旭华一生将“核潜艇”三个字写进了中国的历史,也写进了自己的生命。他用三十年的隐姓埋名,换来的是全中国的挺起腰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