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2021年10月起,本公号开设“深耕•微分享”专栏,主要刊登两级法院法官在日常办案中通过思考、摸索总结出来的审判思路、规律、经验、技巧等,以期对其他审判人员或办理同类案件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同时欢迎法律共同体及法律爱好者留言参与讨论。
锡山法院安镇法庭副庭长
二级法官
刘志刚
服判息诉要好好听,好好说
服判息诉率是反映审判质量和审判效果的重要指标,也是彰显人民法院司法能力和群众满意度的重要体现。一份高质量的裁判文书是提高服判息诉率的基本保障。寄希望于一份说理不清不楚,事实认定不清,甚至适用法律错误的裁判文书来定纷止争,无异于是奢望。作为司法者,除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外,还应该在办案过程中努力争取当事人更多的认可。
高效沟通的“开篇”
认真聆听
当事人是否服判息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件审理的最终结果,但办案过程也同样不能忽视。倘若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判决结果,当事人往往不会过分在意审理过程;但若最终判决结果不符合预期,当事人则会对审理过程特别关注,这也是最终选择上诉的一大原因。对于这一类的当事人,我的做法是给予他们更多的耐心。比如庭审过程中,法官应当尊重当事人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哪怕他个人坚持的“道理”在法律上行不通,也不应轻易打断其发言。此外,如果当事人申请法院调查,只要符合法律规定,就要尽可能去调查,让当事人看到法官和法院的态度和方式,最终即便其无法获得想要的答案,内心也会对判决结果坦然接受。
化解抵触的“王牌”
真诚相待
诉讼当事人特别是被告,往往带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如果最终的判决结果与其预期不相符,这种隔阂就会恶化为对抗,最终影响服判息诉。在某起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案件中,被告在庭上的发言非常反常,似乎对案件事实及案件结果并不在意,而是不断发泄其对法院不满的情绪。庭审后,我和他进行了长时间的面对面交流,了解到这名被告因为之前打官司有过不愉快的经历,因此对法院和法官都带有极大的抵触情绪。对于这个看似简单的案件,我并没有急于判决,而是又反复几次与他面对面沟通,真诚交流彼此观点,同时也就案件情况为其进行客观分析,引导其理性对待案件事实,最终取得了他对法院工作的尊重和认可,和对案件本身可能取得的判决结果的认同和理解。
异议消解的“良方”
判后答疑
如果判决文书的说理部分不够充分,当事人的疑惑无法得到解答,就自然会想进一步“讨个说法”。判后答疑是消解疑虑的一种有效方式。我的习惯是每次判决书送达之后,还会给当事人打一次电话,将自己的判决思路和当事人再进行一次交流。如果当事人提出有异议的部分,则会针对判决书没有充分展开说理的地方再进行更充分的说明,或者对于上诉可能面临的情况进行简单分析,以打消当事人最后的顾虑。同时,通过判后答疑也可以进一步帮助当事人解决后续纠纷,真正做到案结事了。在我处理的一个案件中,判决后被告方提出上诉,在判后答疑过程中,我了解到其根源是双方之前其他业务往来账目没有对清,原告发票没有全额开具。对此,我没有简单的让双方另行诉讼解决,而是建议双方本着一次性解决纠纷的原则,对之前的业务进行重新梳理、重新对账,查漏补缺。最终原告及时补齐了剩余发票,被告的异议也自然而然顺利化解。
公平正义,不能仅仅载于文书、束之高阁,而应寓于办案审判、纠纷化解的全流程。做到这点,对于人民群众来说才是真正的可感可触可见。
来源:锡山法院
编辑:王依依
审核:李思红
BREAK A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