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收藏讯 根据2025年贵金属纪念币项目发行计划,中国人民银行将发行一套大运河金银纪念币。从设计图稿征集信息可知,设计方案围绕两条主线展开:其一,呈现大运河流经的八个省市中,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运河风貌与人文元素;其二,聚焦大运河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各地独特民俗风情。本篇就与大家分享其中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相关信息。
大运河作为中国至关重要的交通与文化纽带,堪称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凝聚力和生命力的卓越象征,更是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鲜活文化符号。即将发行的大运河主题纪念币,承载着向世界讲述大运河故事的使命,生动展现大运河跨越千秋的历史魅力。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官方公告,本组纪念币共包含9个品种。具体为:1枚150克长方形金质纪念币,面额2000元,规格为64毫米×40毫米;8枚30克长方形银质纪念币,面额为10元,规格是42毫米×27.5毫米。根据征集公告内容,8枚30克长方形纪念币的背面图案设计要求,分别对应着大运河流经八省的一些非遗项目。
通州运河龙灯会表演(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枚30克长方形银质纪念币关联北京,对应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州运河龙灯会。通州运河龙灯,作为北京市的传统民俗舞蹈,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古老传说里,龙被视为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祥瑞象征,故而以舞龙方式祈求平安与丰收的习俗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而通州运河龙灯则是通州区县镇独有的传统龙灯,它历经岁月洗礼,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与常见圆形龙头的龙灯不同,县运河龙灯独具特色,其龙头呈方形,彰显着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杨柳青年画(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枚与天津对应,相关非遗为杨柳青年画。杨柳青木版年画历史源远流长,据传约始于明朝万历年间,在清代中叶达到鼎盛。它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图饱满且寓意吉祥,兼具高雅与通俗之美,深受大众喜爱。其制作采用刻绘结合的精湛手法,刻工精细入微,绘制细腻传神,所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色彩搭配典雅和谐。2006年5月20日,杨柳青木版年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天津文化的璀璨名片。
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参赛节目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三枚币关联河北,相应的非遗项目是吴桥杂技。吴桥杂技作为流传于吴桥县域的民间表演艺术,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在汉、唐时期走向兴盛,宋代时深入民间,扎根于百姓生活之中。吴桥杂技以展示人体技能技巧为特色,门类丰富齐全,节目阵容庞大壮观。它涵盖耍弄技艺、乔装仿生、动物驯化、硬气功、魔术等七大门类,拥有多达1100多个表演节目。民间素有“十方杂技九籍吴桥”“没有吴桥人不成杂技班”的说法,足见其在杂技领域的崇高地位。2006年5月20日,河北省吴桥县申报的“吴桥杂技”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洛阳宫灯(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四枚对应河南,涉及的非遗是洛阳宫灯和唐三彩烧制技艺。河南洛阳,作为中国著名古都,孕育了独特的花灯艺术。这里的花灯艺术最早起源于宫廷,而后逐渐传播至民间,形成了雍容典雅的宫灯艺术风格。宫廷文化与民间文化相互交融,赋予了洛阳宫灯丰富多样的内涵,使其类型和样式比一般花灯更为丰富。除了严格意义上的宫灯,纱灯以及其他满足不同民俗需求的灯彩都被纳入洛阳宫灯的体系。洛阳宫灯在品种上可细分为张合架纱绸宫灯、拼装架方型彩绘宫灯、拼装架多角彩绘宫灯以及玩灯、花灯、纸灯四大类。2008年6月7日,洛阳宫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唐三彩烧制技艺(图片来源于网络)
唐三彩烧制技艺起源于唐朝初年,唐三彩作为中国唐代传统艺术的精华,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在盛唐时期,唐三彩达到鼎盛,然而唐天宝之后其制作数量逐渐减少,到宋朝时基本销声匿迹。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古老技艺才得以重新焕发生机、发扬光大。2008年6月7日,唐三彩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临清贡砖烧造技艺(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五枚纪念币对应山东,选择的非遗项目是临清贡砖烧造技艺。临清烧制贡砖是一门古老的手工技艺,它发端于明永乐初期,是山东临清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沉淀下的独特智慧结晶。临清砖,亦名贡砖,质地优良,色泽恰到好处,形状丰富多样。它具备不碱不蚀的特性,敲击时还能发出清脆声响。从明永乐初年直至清代末年,临清贡砖的烧制跨越了500余年的漫长岁月,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2008年6月7日,临清贡砖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成功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灵璧大鼓(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六枚30克长方形银质纪念币与安徽对应,相关非遗为灵璧大鼓。灵璧大鼓又名皖北大鼓,其乐器由一个大鼓和两块月牙板构成。说唱表演时,艺人一只手有节奏地敲击鼓点,另一只手摇动月牙板,将说与唱巧妙融合为一体。灵璧大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传其起源于战国时期,楚国大将项燕通过击鼓说书的方式招兵募马,此后说书行业便应运而生。到了清代中后期,灵璧大鼓迎来兴盛时期。当时水灾泛滥,众多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逃荒。灾民们为了能更好地乞讨求生,便采用打鼓说唱的方式,使得大鼓书落地生根并迅速发展开来。
古琴(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七枚相应的江苏非遗项目包括有古琴,这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拥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又被称为瑶琴、玉琴或七弦琴,属于八音中的丝类乐器。在明朝时期,古琴艺术发展出诸多流派,如常熟的虞山琴派、南京的金陵琴派、镇江和南通的梅庵琴派等。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长。在悠悠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古琴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与书画、诗歌、文学一同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者。2003年11月7日,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二批“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西湖绸伞(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八枚纪念币对应浙江,涉及的非遗是西湖绸伞和龙坞彩灯。西湖绸伞,全称为“西湖竹骨绸伞”,始创于1932年。它以杭州本地独有的淡竹和杭州丝绸为原料,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装饰图案。整个生产流程包含18道重要工序,采用古老的套合技艺,不使用任何黏合剂。其造型轻盈灵动,设计奇巧新颖,制作工艺精细入微,整体高雅美观。西湖绸伞按用途可分为日用伞、装饰伞、舞蹈伞、杂技伞、排须伞等多种类型,既实用又具艺术欣赏价值,享有“西湖之花”的美誉。2008年6月7日,浙江省杭州市申报的伞制作技艺(西湖绸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坞彩灯(图片来源于网络)
龙坞彩灯制作技艺始于清代道光年间,至今约有170多年历史,是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的传统技艺,也是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是杭州彩灯艺术中的重要制作流派,以构思独特、手法丰富、造型别致、制作精良,且具备“形、光、动、声、色”的奇妙效果而闻名遐迩,深受人们喜爱。
声明:首席收藏网(shouxi.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任何媒体或个人未经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