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兴安岭林海风光。谭景涛摄


鸳鸯戏水。本报记者 张澍摄

□本报记者 吴玉玺

习近平总书记对黑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是战略性的”“要树立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的理念”“守护好森林、江河、湖泊、湿地、冰雪等原生态风貌”。黑龙江省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扎实推进生态振兴,加快建设绿色龙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龙江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生产生活不断提升“含绿量”

鸡西市,一座因煤而兴的城市,如今,这里不见往日的“煤灰肆溢”,蔚蓝的天空已是常态,与美丽的兴凯湖相互映衬,形成水天一色的美丽景观。“现在空气越来越好了,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在这里生活很幸福。”市民田卜文感叹。

2024年,鸡西市PM2.5、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程度均居全省首位,分别排名全国第7位、第4位。鸡西市的好空气是黑龙江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一个缩影——在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黑龙江省连续5年位列优秀序列。

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黑龙江省坚决扛起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重大政治责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聚焦“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绿色龙江建设取得成效,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从祖国东极到北极,从三江平原到巍巍兴安,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工厂车间,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作为祖国粮食安全“压舱石”,黑龙江省2024年粮食生产突破1600亿斤,实现“21连丰”。这引以为傲的丰收底气,来自于黑龙江省全面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以秸秆翻埋还田、秸秆碎混还田、秸秆覆盖免耕等为主要技术类型的黑土地保护“龙江模式”,建立以“控氮、降磷、增钾”为核心的水稻施肥模式,形成以水稻秸秆翻埋、旋耕和打浆还田为主的黑土地保护“三江模式”,绿色生产带来了金色收获。

龙江大地绿意涌动,一大批企业向“绿”而行。全球首个百万吨级植物秸秆精炼一体化项目(一期)在大庆市全面投产;光大绿色环保固废处置中心、大庆石化公司污泥焚烧炉、龙凤区静脉产业园等“无废城市”重点项目均在大庆市建设当中……2022年,大庆市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首批“无废城市”建设名单。“每个人都是‘无废城市’建设的共享者和受益者,城市污染降低了,环境更干净了,好处是实实在在的。”大庆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说。

2023年,黑龙江省启动了为期3年的“无废城市细胞”创建工作,建设无废社区、乡镇、学校、企业、机关(公共机构)、商场、医院、景区等“无废城市细胞”。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创建16种“无废城市细胞”1490个,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推动“无废城市细胞”创建走向“无废城市”建设。

全省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厚植低碳交通绿色底色。一辆辆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已经成为哈尔滨、牡丹江等城市的风景线,全省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超六成以上。大宗物资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进展迅猛,物流配送绿色货运蔚然成风。

绿色,已经成为黑龙江省各领域发展的“主基调”。

珍稀动物不断提升“入住量”

在2024年春季候鸟迁徙季,早归的东方白鹳们来到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人工招引巢里繁衍栖息。

洪河保护区被称为“中国东方白鹳之乡”,这里为全球东方白鹳物种保护贡献了近四分之一种群数量,使得东方白鹳在全球种群由原来的不足3000只恢复到现在的超过1万只。

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自1993年开始,保护区逐步探索开展东方白鹳人工筑巢招引工作。针对东方白鹳喜欢在高大乔木上筑巢繁殖的生态学特性,保护区开始在岛状林中选择适宜的树木进行筑巢招引。

随着筑巢招引工作不断深入,保护区内的东方白鹳繁殖种群数量逐年递增,截至2024年,保护区已经成功招引了954对东方白鹳在这里栖息繁殖,成功繁育幼鸟2667只。2022年,保护区的东方白鹳保护工作入选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

不仅仅是东方白鹳,在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野生东北虎、中华秋沙鸭等珍稀野生动物频频出现,使这里成了虎啸熊奔、鸟飞鱼跃的自然乐园。截至目前,黑龙江省拥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8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8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7种。黑龙江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位居全国首位,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6处,国家公园1处,国际重要湿地12处。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龙江大地一派生机勃勃的背后,是黑龙江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不懈努力。

为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黑龙江省高效开展“绿盾”强化监督,推动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内生态破坏问题依法依规整改到位,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创新模式和有效路径,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

此外,全省各保护区也因地制宜,创新举措,为野生动植物保护贡献力量:黑龙江省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搭建起“天地空”一体化监管体系,建设网络可视一体化监管平台,将野外巡护执法、科研监测、视频监控、森林草原防火、资源管理等工作内容全部纳入;大庆市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加大技防措施,安装双光谱热成像摄像头,实现对湿地的24小时无死角、全覆盖监控。

绿水青山不断提升“含金量”

从大、小兴安岭到完达山脉,2000余万公顷的浩瀚林海,勾勒出一幅“只此青绿”的龙江绝美画卷,林海生“金”正在成为现实。

2014年,为了让森林得以休养生息,黑龙江省全面停止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10年间,黑龙江省各重点国有林区采取停、管、抚、造等措施,森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均显著增长。

2024年4月,黑龙江省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六期工程建设正式启动,全年完成“三北”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营造林建设任务104.2万亩。

“森林是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于一身的大宝库。”依托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黑龙江省大力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修复工程,森林质量得到精准提升,让黑龙江省的大森林变成了一座不可多得的天然“碳库”。

近年来,黑龙江省高度重视碳汇经济发展,黑龙江省林草局牵头组建林草碳汇工作专班,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省林科院、省自然资源权益调查监测院等多部门协同配合,全力推进生态系统碳汇价值转换。

摸清森林碳汇资源底数,建设森林碳汇计量标准体系,搭建林业碳汇交易平台,开展林业碳汇金融……黑龙江省林业碳汇开发如火如荼。

2024年,黑龙江省创新打造“龙江绿碳”品牌,首创林业碳汇“一张图”,建成林业碳汇项目管理平台,自主研发黑龙江省造林碳汇评估方法学,探索开展以认购林业碳汇替代生态环境损害修复试点工作。

“锦鳞在水,香菌在林,珍禽在天,奇兽在山”,黑龙江省共有森林食物700余种。2023年开始,黑龙江省积极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全力推进“向森林要食物”,创建龙江森林食物“九珍十八品”省级区域林业公用品牌。在品牌效应带动下,2024年全省森林食品年产值实现852亿元、增长6%。

循道而行,功成事遂。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黑龙江省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越走越宽广。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大美龙江,正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