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杨浦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聚焦“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多措并举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涌现出大批有品质、有亮点的示范项目。即日起,区规划资源局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主题报道,集中展示各街道实践案例,进一步擦亮人民城市杨浦名片。
在杨浦区中南部,有一座因杨浦大桥而得名的街道——大桥街道。这里南临黄浦江,西临杨树浦港,“一桥一江一河”的空间特色赋予了它别样的魅力。随着城市更新的步伐不断加快,大桥街道正经历着新旧动能的转换,辖区内既有老式公房的温馨记忆,也有现代化设施的便捷高效。2024年,大桥街道结合“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挖潜整合辖区各类公共资源,涌现出“绿色社区”项目、“人人屋”、大桥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医文化特色街区等多项特色案例,成效显著。
暮色下的杨浦大桥
打造“绿色社区”,
杨浦首批旧住房更新改建项目带来新进展
走进大桥街道的幸福村小区,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作为上海市绿色社区创建行动中的首批试点项目,幸福村小区、周家嘴路3338弄小区和明丰苑小区三个住宅小区,共计1619户居民,正享受着绿色社区带来的美好生活。
在这里,旧住房得到了更新改造,不仅外观焕然一新,内部设施也进行了智能化升级。米黄色的外立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干净整洁的透水沥青路面和美丽清新的雨水花园,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中。下沉式绿地和墙面彩绘更是为社区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然而,绿色社区的创建不仅仅是一次环境提升,更是一次居民自治的实践。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居民们从建议者变成了建设者,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他们一起投票决定外立面颜色、样本,自觉维护社区环境,共同推进建成和谐共治的绿色家园。
绿色技术的应用也是绿色社区的一大亮点。节能灯具、太阳能热水器等绿色设施的应用,不仅降低了能耗,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社区还引入了数字平台和APP等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对社区环境的实时监测和智能管理。
打造首个中医文化“特色街区”,
中医文化与现代生活在这里完美融合
在大桥街道锦州湾路,一条充满中医文化特色的街区正悄然兴起。这里不仅是休闲漫步、养生交流的好去处,更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与中医药文化的创新跨界融合。
2024年以来,在街道的牵线下,社区规划师团队实地走访,沿线及周边社区、院区、园区、商区群策群力,共同推荐项目建设,为城市空间增添了一抹亮色,也为居民得到常态化社区服务和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提供了空间。
沿着锦州湾路一路前行,沿途可以看到廿四桥、八段屏、七新坊、九尺廊、千金馆等中医特色地标,而特色中医集市、中医体验馆和百草园等场所更是极具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在这里,居民们可在市集品尝中草药茶饮,孩子们可了解中草药的种植和采摘过程,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目前中医文化特色街区建设第一期已顺利竣工。未来,街道还计划开展软硬件的升级,让中医和文明在这个街区碰撞出新的火花,让社区的“生活圈”更加宜居、宜养。
打造“党群服务新阵地”,
民生实事持续发力
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杨浦滨江时,亲临位于大桥街道的“人人屋”党群服务站考察。2024年11月,“人人屋”党群服务站焕新亮相,以更加人性化的空间布局、全新升级的内部服务,为市民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休憩空间,也将进一步提升人民城市建设显示度,打造大桥特色滨江党建品牌。
为进一步发挥党建品牌的示范带动效应,大桥街道大桥街道将基层党建服务格局由原来的“1+X”优化升级为“1+2+X”(即以1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2个网格党群服务中心为支撑、7个园区楼宇滨江党群服务站联动),构建“15分钟党群服务圈”。今年以来,街道陆续完成了长阳创谷党群服务中心3.0版迭代升级和同悦汇党群服务中心的提级完善。
此外,聚焦养老、就业等民生实事,街道不断优化社区助餐服务体系、提升就业服务功能定位。2023年12月,长阳路熊猫饭堂盛大开业,为居民们提供“家门口”的助餐服务。2024年4月,又一家睦邻社区长者食堂“贝贝饭堂”开业,这也是目前街道第一家供应早餐的睦邻社区长者食堂。不少居民开心的表示,“我们终于也有可以吃早饭的社区食堂了!”
在“就业难”的大背景下,街道依靠长阳创谷园区,全新升级打造大桥街道创谷乐业空间,每月定期邀请上海市就业指导专家做客站点,开展就业讲座,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专场招聘会,全力建设“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解决居民就业难题。
在大桥街道,居民们享受着便捷高效的设施服务,感受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党组织的温暖关怀。未来,街道将围绕“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打造更多具有特色的“生活圈”项目,让大桥街道成为居民们心中的“幸福家园”。
文字/编辑:陈露
图片:宇文昊
视频:姜玥秀 诸依纯 孙培杰 葛晓玲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