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艺术繁荣、文化争鸣的时代需要启迪心智、温润心灵的音乐,也需要凝心聚力,传播正能量的音乐家。

王恪居,是中国青年一代中提琴艺术家。现为西安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科研处处长,“一带一路”音乐文化高等研究院院长。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弦乐学会理事,美国克利夫兰音乐学院夏季学院客座教授,西安欧美同学会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

翻阅王恪居的简历,可以看到,那是奋斗和励志的写照。

王恪居自幼喜欢音乐,对音乐异常敏感,闪耀对音乐的天赋。在攀登音乐高峰的路上,他一路翻山越岭,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一路披荆斩棘,完成了从小提琴到中提琴的专业转变;汗水伴随着才情、泪水伴随着喜悦、困惑伴随着智慧。他夺得了各种桂冠、赢得了诸多荣誉,一场场演出,一场场掌声雷动,被誉为“音乐的天才、年轻的大师”。中提琴作为音乐艺术的表达方式之一,通过演奏来充分表达乐曲的旋律、节奏、音符、和声,也无不传递着表演艺术家的悲悦情仇、喜怒哀乐,也无不传递着表演艺术家的审美情操和价值取向。其间,还藏着表演艺术家流过的汗、读过的书、走过的路。

王恪居多次在国际顶尖权威音乐赛事荣获大奖,提升了中国中提琴音乐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还在中央音乐学院读本科时,他就崭露头角,在2006年第九届英国“Lionel Tertis”和2008年美国“William Primose”两项赛事中获奖,成为此两项中提琴国际权威比赛最年轻的获奖者;2009年在美国纽约国际青年艺术家比赛中,他从来自40多个国家50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二等奖,成为唯一获奖的中国人;2012年他赶赴意大利,再创佳绩斩获第14届意大利Euterpe国际音乐比赛最高奖——特等奖;2017年他来到奥地利,荣获“Grand Prize Virtuoso”国际音乐比赛一等奖。一份份国际比赛的殊荣,足以展现王恪居在专业领域的超高水平,而这是一个青年音乐家从埋头刻苦练琴到在舞台中央大放异彩的成长与蜕变。

王恪居除了是一名具有音乐天赋、才华横溢,专注于中提琴演奏领域年轻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位学生眼中温文尔雅、诲人不倦的人生导师,他用琴声传递中华优秀文化,用爱心铸魂育人,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中提琴艺术人才,在教书育人的事业里不断耕耘、收获,绽放光芒。他还是一位热衷于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平凡奋斗者,用自己的才能为社会贡献了艺术力量,他与时俱进,将时代前沿科技与音乐艺术相融合,不断致力于探索音乐领域的创新发展,积极关注社会大众精神文化需求,乐于用音乐艺术实践去奉献社会、回应人民之关切与精神文化需求,用音乐讴歌党、讴歌时代、讴歌人民。

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音声,有时代之担当。

在教书育人的事业里,王恪居孜孜不倦地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创新运用了“认知性教学”理念和舞台表演艺术五个要素(CCTVE)理论,将感性素质培养和审美认知能力提升作为教学核心任务,实现从“学术”到“技术”再到“艺术”的全面贯通,指导学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打造高水平室内乐品牌组合。他担任耶鲁大学、波士顿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亚洲音乐协会中国西部分会副会长,重庆市弦乐学会顾问等职务,先后受邀在美国克利夫兰音乐学院、台北艺术大学、台南艺术大学、台北师范大学、浙江音乐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著名高校举办专题讲座。带领学生参与创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关中忙罢艺术节”,构建“讲好陕西故事”的艺术框架与表达体系,发挥个人影响力,他以身为名,以艺示范,感染了一大批有志于音乐事业的青年,培养了众多高水平、创新型中提琴音乐表演人才。

2024年王恪居从管弦系教学岗位来到科研处行政管理岗位工作以来,一直致力于带动和提升学校整体科研水平的工作中。他带领部门成员广泛听取全校师生意见,深入调查师生需求,希望更好地提升科研管理服务水平;围绕本校科研瓶颈和痛点,抓好科研项目申报工作,一年以来的科研立项数量创造了新的高度,他本人连续两年获批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资助项目,发挥积极的科研引领作用;他大胆尝试、开拓创新,试点实施重大改革创新举措,推出学术成果认定与奖励机制与高质量艺术科研成果培育“揭榜挂帅”项目,全面提升学校“有组织的科研”水平;他带领科研处打造了属于自己的高品质科研学术活动品牌——“鸿儒讲坛”,邀请到国内外音乐文化领域的“大咖”、“鸿儒”开展讲座,积极推进和加强师生科研能力提升;他带领师生团队攻坚克,申报并获批了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交叉性科研平台和基地,并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成果落地,探索艺术科研转化“新路径”,有效开拓艺术服务社会新维度。

同时,依托学校“一带一路”音乐文化高等研究院,发挥学校“一带一路”地缘与科研优势,王恪居带领团队开展丝路民族音乐与舞蹈数智化技术与应用研究、开展“丝绸之路沿线民族音乐知识图谱构建”研究,创新适配丝路民族音乐与舞蹈的数智化技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也在积极努力建立丝路民族数字化艺术博物馆,促进西部民族音乐在当代的传承发展。此外,作为管理者,王恪居注重不断强化国际文化交流,加强校际战略合作,走访调研浙江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茱莉亚音乐学院,全面加强校级战略合作,促进多领域成果共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不断完善学校科研制度建设和提升科研项目管理水平,科研成绩取得了重大突破,推动学校形成了追赶超越的科研氛围。



作为音乐艺术教育者、研究者、实践者和传播者,王恪居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守“艺术为人民服务”宗旨,践行“文化展新姿,精品献人民”的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他积极开创城市与音乐交互的新形式、新路径,录制各类城市音乐宣传片,创建“西部红色音乐”“西安城墙下的中提琴之声”等特色音乐品牌,不断尝试建立城市音乐文化资源数据库,用音乐语言传播现代城市特色文化。2016年录制第15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宣传片,得到人民日报等海内外主流媒体报道等。作为特邀独奏家,他活跃于国内外著名音乐节及专场音乐会,创办线上文化公益节目《说恪》,通过喜马拉雅、网易云等社交平台广泛传播,对高雅音乐的推广普及做出积极贡献。他积极推动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依托西安音乐学院“艺术思政”研究基地、美育中心、新媒体中心,尝试建立“艺术思政与美育工坊”,坚持数字赋能、科研赋能战略,探索“教学实践+艺术思政”融合新路径。他一直践行“与人民同行、为时代放歌”的理念,以音乐歌颂祖国与人民,礼赞新时代,做文化强国建设的推动者。

王恪居围绕新时代“西部音乐科技+”融合创新实践”开展研究工作,一直积极努力,从西部城市音乐创演、西安城市文化空间拓展等方面不断探索现代表演艺术与数字化教学实践路径。他先后担任两届中国·西安国际中提琴艺术节(2015 年、2018 年)和西安国际弦乐艺术周艺术总监(2023年、2024年)。作为西安四重奏、“Aria”三重奏、“东南西北”中提琴四重奏联合创始人,持续创作改编以中提琴为主结合多种乐器表演的城市主题音乐作品,反映和表达城市文化内涵、宣传城市文化。王恪居还积极探寻媒介融合的新时代,城市空间的多样化音乐风格布局,形成多元风格交互的城市音乐品格,通过积极构建“音乐+文化+地图+旅游”的全新音乐发展路径。他将持续探索智能化技术对于音乐创演的运用,创作改编以丝路器乐表演为主的音乐作品并在全国巡演,深入挖掘西部音乐文化内涵,并以更好的技术与艺术形式展现。王恪居所进行的诸多建设性探索和实践,其经验、其成果,卓有成效,备受瞩目。



近些年音乐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快餐式消费、机械化制造;比如粗制滥造、急功近利,形式大于内容等现象,无不让众多有使命的音乐家感到担忧,而在多媒体传播途径下,如何让创作跟随音乐审美的变化而变化?王恪居根据新媒体传播速度快、更新多元化的特点,结合声音与场景相互融合的数字媒体形式,实时调整创作的风格和形式,以此契合大众音乐视听审美,但是,却不仅仅是一味迎合,而是引导着大众的审美走向高级形态,使大众的审美由一已悲欢向情感共鸣过渡。在AI音乐艺术非常火爆的今天,他借助AI技术,把多年深耕的领域所获取的丰富元素进行融合,积极开展音乐科技融合创新,持续深化以中提琴音乐智能创新为主导的数字化教学改革,已获“弦乐恪友”音乐评价系统等4项计算机软著及专利授权。他尝试把接近极致的多种音乐元素有效融合于AI艺术中,为大众献上精致的视听音乐,实现AI艺术新的表现形式。

王恪居连续15年参与西安交通大学管晓宏院士与西安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合作,开展面向全国大中小学的《艺术与科学的交汇》主题科普活动,创新传统音乐教育推广模式。在AI引领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他们也迎来了艺术与科技交汇的新曙光,科技将成为文艺领域一抹亮色,王恪居将继续与管晓宏院士、及“中国青年科学家”沈超等合作开展音乐与科学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将重点探索人工智能情境下音乐教育场景的开发和应用,提升演出效率、推进社会普及、促动市场融入,特别聚焦音乐人工智能、脑科学以及器乐、声乐、舞蹈等多学科融合与发展。2024年,王恪居参与并推动申报的“艺术嗓音科技陕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成果获批陕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这也是他在艺术与科学领域的最新尝试,不断开拓着音乐领域新的创新与突破。



新媒体传播途径、AI音乐艺术、多样化文旅模式等举措,王恪居以音乐为纽带、为桥梁,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通过创意与观念的对接、内容与形式的融合、技术与艺术的集成,把所感、所悟、所修、所养展现于对音乐的不懈追求和使命担当,并在有筋骨、有温度、接地气的音乐形式中,让众多热爱音乐者感受中提琴的独特魅力,产生共鸣,激发学习热情,为中国中提琴,乃至中国音乐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成果转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但凡温润人心的音乐皆是厚积薄发的结晶,但凡“传得开、留得下”的音乐也都是内在充实的显现。王恪居深谙其道,也践行其理。他以充沛的激情、精湛的技艺、精良的制作、优美的旋律为大众带来一次次视听盛宴,他也以踔厉奋发的精神、笃定恒心的毅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养、修养,不断加强艺术训练、知识储备,“笼天地于音符”,“挫万物于美妙”,抒发情感,神游旋律。他享受着自己的音乐,也为大众带来陶醉的音乐艺术。

(文/桑干)

艺术风采









































文章转自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