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辞:
烽火半生,文韵千秋。昔日戎装少年,今朝百岁贤长。世人动容您的坚守,岁月留驻您的青葱。塑嘎子英姿,承冀中风骨,怀家国大爱。笔如剑,情满腔,您是硝烟中以笔为枪的战士,您是春光里抒写时代的先生。
感动事迹:
2024年11月16日晚,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现场迎来温馨而隆重的一幕,99岁的徐光耀被授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电影),这个奖是对他一生文学艺术成就的一次深情回望和致敬。他的创作涉及小说、诗歌、散文、电影剧本、纪实文学等多种体裁,从社会各界人士对徐光耀表达的深切敬意可以看出,至高无上的赞誉对他来说实至名归。
徐光耀老人手捧奖杯。史晟全/摄
即将迎来期颐之年的徐光耀,穿着大红中式上衣捧着奖杯和荣誉证书,脸上洋溢着孩子般的笑容,令在场的后辈们深深感动。今天的年轻人无法想象他经历过的战火纷飞,风云变幻,曾经沧海桑田之后,岁月在他身上烙下的鲜明印记是赤子之心,战士风采。
徐光耀有着始终不变的人民情怀。他的文学创作牢牢扎根在生活的厚土中。水清景秀的白洋淀、勤劳质朴的冀中人民滋养了他,是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他的作品对人民群众充满了深情厚爱。他曾说过,“我在创作上向来注重两个‘出发’,一是从生活出发,一是从人物出发。脱离生活,便成了无源之水;不写人物,就成了无本之花,其结果是枯枝。”
徐光耀有着坚韧不拔的战士品格。1938年春天,13岁的徐光耀追随驻扎在他家乡雄县段岗村的八路军120师某部,成为一名八路军小战士。抗战8年,徐光耀参加了7年,他的整个青少年时期都经历了枪林弹雨的洗礼。徐光耀说,他最大的创作动力,引起他最多回忆的就是抗日战争。在战争中,他经历了艰难险阻,见证了军民鱼水情深,这段经历锻造了他顽强不屈的品质,也让他的为人、为文都充满了刚健英武之气。《平原烈火》《小兵张嘎》《望日莲》等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生动展现了燕赵儿女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和火热的战斗生活。
徐光耀老人手捧获奖证书。史晟全/摄
徐光耀有着坦荡率真的文人风骨。抗日战争胜利后,20岁的徐光耀当上随军记者和军报编辑,开始尝试写作。25岁,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平原烈火》出版,这部反映1942年冀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反“扫荡”艰难历程的作品,一推出便激荡文坛,成为红色文学经典。进入而立之年,人生本该意气风发之际,徐光耀却因时代之变遭遇低谷期。他从文学中找出路,将《平原烈火》里活泼灵气的“瞪眼虎”展开成另一部作品的主角,《小兵张嘎》由此诞生。75岁,徐光耀在散文集《昨夜西风凋碧树》中,回顾了自己极富戏剧性的人生,用轻松幽默来化解沉重苦涩,记述了一名文学战士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人生的思考。90岁,420万字的《徐光耀日记》出版,是对他跌宕人生的真实写照,亦是时代的缩影。
徐光耀有着用经典形象影响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文学魅力。1961年底出版的《小兵张嘎》如今已问世63年,徐光耀也已是百岁老人,但嘎子却永远年轻。徐光耀一直强调自己是个刻板的人,很羡慕嘎子身上的“嘎”气。实际上,如果内心深处没有嘎子的性情,又怎能将他塑造得如此经典。或许是徐老投身革命时年纪太小,作为战士的他只能把小男孩的活泼顽皮与“嘎”气收敛起来。还好有小说和电影《小兵张嘎》,徐光耀给文学界和电影界贡献了一个鲜活生动、历久弥新的经典形象,正如他家中和住院的病房内,都挂着袁庆禄的版画《小兵张嘎和玉英在白洋淀上》,两个纯真少年坐在白洋淀的渔船上,脸上映着落日的余晖,透着勃勃生机和永恒的生命力,意境深远。(纵览新闻记者 侯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