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潘俊强
枝叶繁茂的“栗树王”。北京市密云区园林绿化局供图
游客张开手臂合抱“栗树王”,估测该树的胸围。记者 潘俊强摄
春节假期,北京市密云区大城子镇方耳峪村热闹起来。这里成为了乡村游的重要一站,不少游客驾车来此打卡,结伴观赏密云“栗树王”。
趁着春节游客多,有的村民在路边摆摊售卖板栗。去年入冬之前,当地村民已经完成了板栗果实的采收,有的村民家门口还能零星看到成堆的栗蓬。穿过整个村子,在“栗树王”路牌指引下,沿着蜿蜒的山道拾级而上,进入深山树林,经过20分钟的跋涉,到达山坡上一处台地,一株硕大的栗树映入眼帘,这就是北京市密云区的“栗树王”。
记者看到,这株古栗树的主干粗壮,灰褐色的树皮深裂粗糙,隆起的树瘤充满年代感。数条蜿蜒的树枝,有的向上伸向天空,有的低垂伸向大地。树边设置的说明牌显示,该古栗树胸围约6米,树高15.6米,树龄已达800年。
这棵古栗树的树龄如何测得?据介绍,在树龄测算方面,可以利用生长锥钻取树木的木芯,通过数年轮来推测树龄,但是会造成树体损伤。“为避免古树损伤,测算树龄的时候没有使用生长锥法。”密云区园林绿化局工作人员高娜说,该局依托北京农学院板栗科技创新团队开发的“中国栗属植物树龄回归分析法”开展树龄鉴定。该团队收集了全国上千株古栗树的资源数据,建立了胸径与树龄间的数学回归模型,在不损伤古树本体的前提下,便捷高效地估算出这棵古栗树的树龄。
板栗是北京市特色经济和生态树种,其栽培历史非常悠久。北京市相关单位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北京密云、怀柔、房山、平谷和昌平等地自然分布有较多的板栗实生古树群体。其中密云“栗树王”是北京地区记录在册和实地调查中发现的生长健康的板栗树中胸径最大的一棵。
虽然早已过了收板栗的时节,但是在树下依然能捡到这棵古栗树上掉下的栗子。“这棵古栗树是我家自留树,产量最多的时候可达一年200斤,去年收了70斤左右。”方耳峪村村民王连春说,这棵树产的栗子个头不大,但皮薄,果肉甜糯。据有关研究机构测定,栗果淀粉含量高,含糖量20%以上,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等。
“为了方便游客参观,2024年夏天,密云区园林绿化局在村道旁设立了引路牌和说明牌等。”密云区大城子镇农业农村和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印如说,“栗树王”旁没有安装护栏等设施,生怕伤到古树的根系。
据介绍,百年以上树龄的果树在京郊多有分布,多属于个人所有,像其他非果树类古树一样封闭性保护并不现实。考虑到其属于经济林树种,绝大多数古老果树未能悬挂北京市园林部门制发的古树铭牌。拿古栗树来说,果农需要定期剪枝、刮树皮、除虫防病等,确保稳产高产。待到栗子成熟,果农们还要上树采摘。攀树折枝、剥损树皮、采摘果实等与《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规定相悖。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就像这株800年的“栗树王”一样,因属个人所有,一旦这类古树发生病虫害,需要救助,个人的力量有限。“就像人终将老去一样,古栗树果实产量会越来越小,经济价值会越来越低,对于果农而言,救助古栗树可能也没有积极性。”张印如说,但救助却很有必要,一方面,古栗树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承载着一个区域的农业生产史和人们的乡愁记忆;另一方面,古栗树的果实是我国重要的原生本地种质资源,需要加强保护。
如何保护利用好果树中的“活文物”?密云区正在构建完善种质资源地理信息和数据,对承载着历史、文化和乡愁,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古树珍贵单株加强保护管理。如今,这株“栗树王”已被纳入古老果树保护范围。同时,在种质资源保护方面,密云区园林绿化局正保护性开发密云“栗树王”“黄土坎鸭梨”等古树资源,在全区推广有机生产技术,释放赤眼蜂、捕食螨等天敌开展板栗绿色防控,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密云水库生态环境。
板栗
板栗,壳斗科栗属落叶乔木,果实营养丰富,素有“干果之王”的美誉。板栗分布范围广泛,除青海、宁夏、新疆、海南等少数省份外广布南北各地,常栽培于海拔较低的丘陵、缓坡等地带。
板栗是中国驯化利用最早的果树之一,也是世界重要的坚果之一。板栗在生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态平衡,防风固沙,减少风蚀和水蚀,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板栗还是重要的粮食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