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怀揣着对深圳这座城市的向往和对青年研究的热爱来了南方,从最初的好奇与探索,到逐渐融入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亲历了深圳崛起为国际大都市的过程。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促进深港青年文化交流交融,期待深港两地青年携手并进,推动深港共同繁荣。
田杰
出生于1954年,吉林德惠人。1992年底调入深圳市团校(深圳青年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曾任深圳青年学院副院长。在青年研究领域深耕40年,曾获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中国青少年研究事业突出贡献奖”,共青团中央“全国团校优秀教师”,共青团中央“全国团干部教育培训先进个人”,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圳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壹
深圳的年轻工人精神面貌极佳,谈话时的热切的笑容甚至让我无法相信他们刚从繁重的工作中脱身。
艰苦求学 自荐来深
1954年我在吉林省德惠县出生,1966年小学毕业,刚好赶上“文革”,学校就停课了。1969年我中学离校开始下乡插队,6年后才返城回乡当教师。1977年恢复高考,我心生向往但担心基础薄弱最终没有报名,1978年我的中学班主任帮我报名了高考。报名后我甚至没拿到准考证,也是老师在招生办的废纸堆里将其翻了出来,那时距离高考仅剩9天半。其实我心里有些没底,考完后甚至不敢查询分数,仍旧是老师帮我查分,300多分,远超录取线。于是,我被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录取。1982年我大学毕业,依据相关政策被分配到吉林省实验中学当了一年的中学教师,然后调任吉林省团校,自此着手青年研究工作。
1991年春,我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开会,顺道拜访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原副会长黄志坚教授,他让我为深圳市团校推荐一些人才,我索性毛遂自荐。1992年冬天,我来深圳办调转手续,见到绿草如茵,四处可见盛开的簕杜鹃,内心大为震撼,瞬间被这不同于北方的生机折服,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深圳。
深圳青年工作的探索
1993年初,经市委办公厅、市编办同意,深圳市团校加挂“深圳青年学院”牌子,进一步扩大青年培训的业务范围,我被聘任为深圳青年学院副教授。当时,深圳市团校校舍仍未完工,我和另外两名同事只能住在莲花中学的一间教室里,每到夜晚,蚊虫侵扰使我们苦不堪言。
1993年8月5日,我的妻子和儿子乘飞机来深圳和我团圆,我们一家人挤在福华村的一间单身公寓内,那是单位分配给我的周转房,进门便是相对着的灶台与洗手间,再往里便只能放下一张床。居住环境与我们在长春的家落差很大,但最大的不同其实是儿子的教育。彼时,深圳市福田区福华小学刚刚建成,生源很少,起初我想去稍远些的荔园小学看能否入学。听到我的请求,荔园小学的校长没有当场拒绝,而是带着我前往学生教室,当我看到孩子们摩肩接踵,需要搬开桌椅才能打开教室的大门,我沉默了,最终儿子入学福华小学。那时候,深圳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仅22岁,大批年轻人涌入,也有大量需求亟待满足。
由于人才短缺,1993年之前深圳的青年研究工作空白较多,几乎没有在国内公开发表过任何关于深圳青年研究的文章。我开始着手青年专题调研,深入工厂流水线,了解年轻工人们的生活状态。彼时,工厂大多位于关外,园区面积大,生产车间整洁有序,难得的是工人精神面貌极佳,谈话时热切的笑容甚至让我无法相信他们刚从繁重的工作中脱身。1995年,深圳团市委组织召开了一次全市的共青团与青年工作理论研讨会,我和时任深圳团市委副书记合著了一篇文章,提出了对深圳青年工作改革和探索的相关设想,期待为深圳青年工作走向全国奠定基础。
贰
为了法规起草,我赶赴北京、上海、福建等地调研取经,11天时间里,我跑了5座城市,拜访了9家单位,几乎马不停蹄。当时整个深圳都是这样的工作氛围,“效率就是生命”这句话体现在每一个深圳人的身上。
主持起草
未成年人保护相关法规
1994年,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将深圳经济特区未成人保护立法纳入立法计划,委托团市委主持起草工作。团市委迅速成立起草小组,在发展和权益部安排了一张办公桌,由我负责调研及起草工作,两名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协助。
在当时,全国仅有福建与上海两地推出了青少年保护相关地方法规,深圳市尚且缺乏关于未成年人基本状况的文字资料,法规起草于我而言更是头一遭,这是个棘手的工作。我列出了约20个调研课题,从基础调研出发,却在向各部门分发委派时碰了壁。原来,青少年相关状况的调研一开始就未被纳入包括团市委、教育局在内的各部门工作日程。我只好挨个部门拜访,收集基础材料。另外,社会层面的相关调查也同样重要,我骑着单车在深圳街头奔波了一个夏天。南方的湿热对当时的我来说本就煎熬,田野调查更让我脱了层皮,体重直接从150斤掉到了120斤,整个人都瘦脱了形。
为了学习先进经验,我带着一个年轻助手用11天时间跑了5座城市走访了9家单位,拜访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北京大学、上海社科院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专家。在借鉴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及国外青少年立法的相关经验后,我前后完成了十几稿的起草、修改,最终整理出的稿件和资料足有一大捆。
1996年9月4日,《深圳经济特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办法》公布,并于 1996年11月1日起施行。从立项到公布,这项法规形成的时间不到2年,那时候大家工作总有一股劲儿,想着不能拖后腿,将时间安排得十分紧凑,“效率就是生命”这句话体现在每一个深圳人身上。
叁
“深港青年迎香港回归纪念林”由深港两地青年共同营造,是香港回归祖国历史的见证,也是深港两地青年共同成长、共图发展的见证。
打造迎香港回归纪念林
1984年《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签署,确认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两地的青年热切期盼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香港迅速成立了各界青年庆回归活动筹委会,深港两地青年共同组织了系列大型迎回归活动,例如1994年的“深港青少年手拉手迎回归”活动、青少年“千米画卷迎回归”活动和“新世纪成长心连心——大型石头画”活动,后两项还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1996年9月1日,中国铁路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大干线——京九铁路通车,铁道部和全国绿化委员会提出了“迎接香港回归建设京九绿色长廊植树活动”计划,要求京九铁路沿线研究绿色长廊建设。“深港青年迎香港回归纪念林”由此而来。
纪念林选址是头一件大事,起初有人建议在宝安机场附近或莲花山选址,但考虑到朝向、坡度以及所需面积最终作罢。1997年1月,纪念林的选址最终被深圳团市委定在了仙湖植物园,植物园山体宽阔、园区面积较大,还有一棵邓小平同志手植树,且仙湖植物园距离香港很近,可以远眺香港打鼓岭。这一设想立即得到仙湖植物园领导与专家的大力支持,很快落实了地块。
纪念林占地50余亩,时任仙湖植物园主任的陈潭清建议我们用土沉香树种造林。“香港”之“香”,即源自土沉香。早年广东东莞一带大量种植土沉香,香农将他们种植加工的“莞香”从陆路运送到今天的尖沙咀一带,再用舢板运送到石排湾(即香港仔,香港南区中心部分),再转运至东南亚、阿拉伯地区。因此,石排湾这个集散转运沉香的港口被称作“香港”。采用土沉香树种,寓意足够深刻,且土沉香作为国家重点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本身名贵,种植成林后不仅具备社会效应,还有很高的经济效益。
植树前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清理林地,并挖够2000个树坑。由于纪念林坡度较大,机械无法上山,只能靠人力执行。山坡陡峭,岩石裸露,为了避免工作人员滑落,施工全程只能用粗绳拦在山坡四周充作安全网。为了彻底清理灌木杂草,工作人员们只能刀砍斧劈,之后再采用人为控制的火烧清理地表。一次,正在燃烧的大火突然转向,火舌向清理林地的工作人员扑去,差点将人卷入火场。从选定纪念林地址,到购苗、清理地块、挖树坑,全程仅用了不到50天。
3月9日,2000余名深港青年参与植树造林,模拟中国地图的形状种植了从东莞购入的1997棵土沉香。也是这一天,共青团中央、全国绿化委员会、林业部、铁道部、全国青联等联合组织的“迎香港回归京九植绿护绿活动”在深圳举行启动仪式。
“深港青年迎香港回归纪念林”由深港两地青年共同营造,在最后统计的98家参与营造的单位和社会团体中,深圳本地有29家,香港地区有59家,来自香港的青年机构社团占了绝大多数,香港青年迎回归热情可见一斑。“深港青年迎香港回归纪念林”是香港回归祖国历史的见证,也是深港两地青年共同成长、共图发展的见证。
为回归林纪念碑撰文
10月8日,回归林纪念碑举行揭幕仪式,深圳团市委以及深港两地青年组织和社团机构的代表数十人参加了揭幕仪式。前一天下了雨,道路泥泞,只能步行上山。参加仪式的人都很年轻,一路谈笑风生,兴致盎然。我当时四十出头,觉得自己已经是场上最老的了。在我的印象里,那些土沉香树苗枝丫细小,叶片稀疏,远看几乎全是裸露的地表,和现在截然不同。之后作为回归林纪念碑碑文的作者,我在小平同志手植树旁接受了记者采访。
事实上,我接到碑文撰写任务是在8月下旬,距离刻碑的时间所剩无几。那天傍晚,深圳团市委的一位年轻同事来到我家,请我为回归林撰写碑文。我有些犯难,觉得这事分量极重,一边琢磨着,一边在夜色中漫步。走到驻港部队驻地附近,我回想起一个多月前香港回归祖国当日的情形,所有的部队都曾从我家门前走过,那一夜深圳人、香港人都彻夜未眠。想到这里,我仍有着热血沸腾的冲动,远远望着皇岗口岸,我觉得心里有了些眉目,回到家中打开电脑,一气呵成完成了400余字的初稿,稍作润色第二天便交了稿,最终刻碑时一字未改。
纪念碑落成至今也20多年了,我曾独自去纪念林看过几次,随着时间流逝,当初特意划出的50亩地与周围的景致已融为一体,稀疏幼小的树苗也已长成大树。每次读到自己撰写的碑文,仍有些许激动,以下是碑文内容里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逢盛世深港青年当自励自勉,举伟业青春年华当自立自强。自古有言,树木树人,情理相喻;惟望两地青年,携手与共,立志成才。世纪沧桑,没齿不忘;而今以后,共图富强。”
营造“深港青年迎香港回归纪念林”已经由一次青年活动,化身一段历史记忆,一种家国情怀。
肆
来深圳30多年,这里是我身心归依的地方,我见证着它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被它敢想敢干,务实高效的精神感染着,希望年轻城市的精神能够永远延续下去。
永葆青春的城市
2017年6月18日,深圳市政协、深圳海外联谊会、深圳市青年联合会、香港友好协进会、香港青年联会、深圳香港青年交流促进会共同举办了“深港携手·筑梦未来——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系列活动。300余名深港人士相聚“深港青年迎香港回归纪念林”,其中有深港两地当年植树代表、新一代深港两地的青年代表和伴随香港回归祖国出生的深港青年人。他们切身感受随树苗成长的20载深港情谊,为纪念林培土。随后,两地代表前往深圳湾公园弯月山谷,将从仙湖纪念林携带而来的泥土填入土坑,共同栽种20棵紫荆花、20棵簕杜鹃,孕育深港新情缘,这就是深港两地情谊的延续。深港两地最根深蒂固的联系其实一直都在文化层面,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我们需要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动,助力深港全方位合作携手共进。
按“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标准,我是名深圳人,这里是我身心归依的地方。我来深圳30多年了,已从体魄强健的中年迈入古稀。深圳的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也比建市之初提高了十几岁。我相信只要敢闯敢试、开拓创新的特区精神在一代又一代的深圳人中延续,这座城市就会永葆青春的激情与活力。
口述时间
2024年11月28日
口述地点
深圳市政协
本期采写 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