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郯国古城景区,两名穿着传统服饰的小女孩在观赏花灯。张春雷摄(新华社发)
人们在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一家酒店吃年夜饭。肖本祥摄(新华社发)
春节期间,在辽宁省沈阳市一家影院,观众从电影海报前经过。新华社记者 李钢摄
今年春节,“这届年轻人开始整顿年味了”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在大家的印象里,年味似乎总是带着老一辈传承下来的固定模式:忙忙碌碌准备年夜饭,规规矩矩拜年走亲戚,热热闹闹看演出……然而,当接力棒交到年轻人手中,春节也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逛非遗市集、买文创年礼,新年货喜庆又时尚;穿汉服旅拍、发送表情包“电子拜年”,新年俗接连涌现;做新式年夜饭、品传统美食,新风尚有滋有味……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年轻人在“花式”过年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年味的历久弥新。
“赛博年货”有新意
以往,家里的年货清单上总少不了瓜子、糖果和花生这“老三样”。如今,在年轻人的年货购物车里,螺蛳粉、火鸡面、魔芋爽等网红零食成了新宠,乐高橘子树、jellycat玩偶等创意小物让人眼前一亮,就连宠物也拥有了唐装披肩等充满“年味”的服饰。这届年轻人追求个性化、潮流化,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从年货开始,就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开始。
“新中式服饰太美了,非常有过年的气氛,”选择汉服作为“新年战袍”,是周轩早就计划好的,“今年是首个非遗版春节,我当然要应景。”周轩不光给自己准备了新中式过年装,连妈妈爸爸的新年衣服都是一手包揽,“出门拍照,非常出片。”
据新华网报道,蛇年春节前夕,山东曹县生意火爆,新中式产品的订单明显增多。曹县大集镇穿越大唐基地是一家做汉服批发的公司,销售经理王元元说,“4个导购员都不够用,老板每天都带着七八个员工一起打包发货。”远在千里之外的浙江杭州,忙碌的场景也在上演。暗纹妆花织金缎马面裙、方襟盘扣长裙、灵芝环纹提花短袄……杭州环北丝绸服装城内,各式新中式服饰汇集。新中式拜年服在颜色选择上多以红、黄等喜庆的颜色为主,融入祥云、发财树之类的纹样,有着美好寓意,这与人们在春节讨个好彩头的想法不谋而合。
年轻人成为年货主理人,他们不再“大包小包”回乡过年,而是在线上电商平台赶大集,买“电子年货”,逛“云上庙会”。
数据显示,仅在抖音平台,家乡年货特别直播就超400场,年货节话题总阅读22.6亿。除了各地生鲜食材,数码及智能家居产品是外地上班族的年货“新宠”,主打让老家“焕新”。京东数据显示,有46.2%的人会给老家买大屏电视、扫地机器人等家电产品,30.4%的人会给老家买智能马桶、床品等家居产品,消费呈现出绿色化、健康化、智能化的趋势。
接过年货“置办大权”的年轻人,营造出了不同的年味。比如,传统的洒金春联是标志性年货,然而喜欢花式整活儿的年轻人,早已对春联下手。有用搞笑符号代替春联文字的,有用化学元素和化学方程式写春联的,还有的直接画上土味表情包,各种搞怪花哨的春联被年轻人贴出了新年味,可谓个性十足、创意无限,给传统的年味吹进了一股活泼的风气。
复旦大学旅游学系教授沈涵认为:“‘赛博年货’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一种创新实践,它留下了置办年货的传统,也更新了春节的年轻态。年轻群体改变了对传统年货的定义,更倾向于购买具有情绪价值的商品,体现自我风格、价值主张以及满足对情感连接的需求,这反映出近年来年轻一代的文化消费理念。”
年夜饭上花样多
春联要磁吸的,灯笼要DIY的,年夜饭也不再局限于过往的搭配。这届年轻人把年夜饭做出了百般花样,让创意年夜饭成为舌尖上的春节新味道。
在社交媒体上,众多网友晒出了他们家与众不同的年夜饭:有人把饺子包成了各种可爱的卡通造型,给家人带来小惊喜;有人将西餐的烹饪方式融入年夜饭,做出红酒炖牛肉、芝士焗龙虾等菜品;有人干脆来一场火锅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涮着各种食材;还有不少年轻人选择外卖年夜饭,他们动动手指,在手机上挑选来自各地的特色美食,无需繁琐的烹饪过程,便能享受丰盛的团圆饭。
微信公众号“青春浙江”的问卷调查显示,近半数的年轻人愿意掌勺为家人做一次年夜饭,尝试创意年菜,为传统的年夜饭增添新意。“陕西关中礼馍、江苏卤汁豆腐干、四川李庄白肉,还有重庆的泡菜火锅。”细细数着自己的年夜饭菜单,90后户外博主星星接过年夜饭的掌勺大权,就开始下单各地的非遗美食,“有些地方还没去过,美食可以先尝起来。”
据中新网报道,00后小伙杨毅今年包揽了家里的年夜饭。加拿大北极甜虾、西班牙火腿、智利车厘子……过年前,他陆续收到为年夜饭准备的食材。“以前一到过年,我就会跟着爸妈去农贸市场采购,吃什么是最发愁的。今年是我工作的第一年,我想换换口味,用工资给家人准备一桌大餐,把全球美食搬上餐桌。”杨毅说。当他把想法告知朋友时,获得了大家的支持,纷纷为其出谋划策。得益于跨境电商的发展、冷链物流的通达,杨毅家的年夜饭,吃出满满“国际味”。
在电商平台,一款“原切半只羊”的羊肉产品销售量达7万多份,下单查干湖冬捕胖头鱼的,有不少是想要尝鲜的“南方小土豆”,而四川香肠、潮汕牛肉丸的商家也迎来了不少北方的客人。天南地北的“硬菜”销量攀升,年轻人在销售各地特产的直播间里“激情”下单。
据新华网报道,在不少家庭里,年夜饭餐桌上的一台台小家电格外显眼,为年味增加了一份“新意”。河南的小郑向爸妈提议换个方式吃年夜饭,一家四口用“一体锅”实现了“火锅和烤肉自由”;北京市民毛毛家里的年夜饭垫上了暖菜板,她说“不用担心吃到一半菜凉了”,饭后她用果蔬清洗机为家里人洗了水果……随着直播、Vlog生活分享等多元化的营销方式日益火爆,各种设计新颖的小家电逐渐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群体的喜爱。
旅游成为新年俗
旅游成为新年俗。平时长期在大城市工作,过年放假的年轻人选择“反向出游”,到乡里村里街坊里,寻找年味儿和烟火气。春节假期,不少游客去乡村赏美景、品美食、买好物。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春节假期,走进各地乡村大集、农贸市场、商场超市,从坚果礼盒到精品果蔬,从畜牧水产到特色小吃,各色商品琳琅满目,县乡居民精心挑选着满意的商品。“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物丰量足价稳,百姓餐桌美味飘香;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智能手机等商品持续“上新”,居民消费提档升级……县域消费多姿多彩,市场供销两旺。
为丰富春节假期优质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2025年“游购乡村”消费迎春活动,推出90条“年礼好物自在乡村”主题精品线路,重点推荐有历史文化传承、创新创意设计的乡村集市、年俗活动、文创年礼,串联具有时令特点和年节氛围的特色民宿、文化体验活动、消费促进活动,打造游购结合的乡村假日体验。
据人民网报道,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人们走出家门,体验各地丰富多彩的年俗年味,尽情感受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融的独特魅力。
“蛇俑还挺可爱的”“这瓶子的颜色搭配真是绝了”……春节假期,中国国家博物馆乙巳蛇年新春文化展人头攒动。各类寓意吉祥的文物与空间布景形成呼应,观众或细赏文物、或驻足拍照,共同庆贺“四海一堂春”。
非遗缠花、钩织技艺、剪纸艺术、香囊制作……在山东济宁任城区运河南岸街国潮游园庙会上,游客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利用假期和父母一起来旅游,感觉很有意义。”上海一所高校的大学生李洁说。1月10日至2月28日,济宁开展“陪着爸妈游济宁”活动,面向全国大学生推出“陪父母住济宁、免费游景区”等优惠措施。
旅行网站数据显示,在这个非遗版春节,平台上包含非遗景点、非遗体验等内容的相关搜索热度快速增长。逛灯会、庙会、欣赏民俗歌舞表演、穿汉服旅拍等,成为春节期间备受青睐的体验项目。(本报记者 叶子)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2月07日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