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月6日13时25分,影片《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不含预售)达57.75亿,超过《长津湖》,成为中国影史票房冠军。
《哪吒2》作为一个动画片,何德何能登上中国历史票房第一名?
说到这个,就不能不先提及那版旧的上影版《哪吒闹海》。虽然新的哪吒和那部的风格可以说大相径庭,但其内核却不变,而且还要丰富得多。
这个内核就是:反父权制。
旧版《哪吒闹海》,可以说是所有80后内心永远的痛——哪吒拔剑自刎的那一刻,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传奇一刻,同时也是中国式亲子关系之拧巴的终极体现。
当子女的内疚无法转化为正面的沟通交流,而父母也无法给自己以真正的爱与支持,就只能决绝地说一句:“我的命是你给的,现在还给你!”
那么新旧哪吒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中国式拧巴”亲子关系呢?
第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过度望子成龙的严苛教育,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伤害。
在新哪吒当中,东海龙王之子敖丙,就生活在这种“要成功给父母看”巨大的压力之下。一句“父王,孩儿未能完成龙族的使命!”,浓缩了中国亲子关系当中最沉重的一面。
现在的孩子,很多时候看起来虽然总是漫不经心,但其实内心渴望着证明给别人看,这是人类的本性,每一代孩子都概莫能外。
那么第一个想证明给看的是谁?就是自己的父母。
那么,父母又该如何把握对待孩子的态度,以便让孩子这种压力成为健康的而非不健康的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告诉孩子——这条路不是你唯一的路,你的人生有很多可能性,不管什么样的可能性我们都陪着你。
当然,作为龙王敖光,他不可能接受儿子走向平庸,但他仍然不应当让儿子人生的路成为唯一,并且给予他太大的压力。
中国家长总有一个误区就是,总以为给子女更大的压力,他们就会更努力。在这一点上,他们搞错了一个心理事实:孩子努力的动力,从来就不应当是压力,而应当是去争取更好的生活。
那种正向的追求,才是让孩子变得更好的动力,而不是靠负向的恐惧与威吓。
我们小时候,父母鼓励的方式就是“你不努力的话就会跟那些打工仔一样”。尽管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现实,但对于子女来说,这个鼓励不仅是无效的——他们并不会因为避免成为打工仔就努力读书——而且是抵触的,会让他们无法感受到父母的支持与爱。
另外,压力只会变成病历。现在就连中学生得颈椎病、腰椎间盘病的人都很多,他们为了让父母满意,过早地付出了太多。
就不要说抑郁症之类的。我在高中阶段也经历过严重的焦虑抑郁,现在想想,能安然挺过来真的是奇迹。
想要让父母满意,是孩子一生都无法摆脱的动力,但同时也是最大的梦魇。我学生时代就想要竭力让父母满意,然而这种过强的心态,往往又会导向反面,就是严重的分数焦虑、完美主义焦虑和自我压抑。
到最后才发现,根本就不存在满意不满意一说,在生命的长河中,没有什么比得过一家人真实的互相关爱。
但对我个人而言,恰恰也是因为沉浸在多年的分数焦虑、工作后的绩效焦虑当中,始终想要“做点什么给父母看”,反而往往导致用力过猛,经常踩一些坑。
孩子努力的理由,应当是爱,而不是父母给予的强硬态度。
在新哪吒当中,我们看到了很好的范例,不管是哪吒的父母,还是龙王敖光,还是申公豹的父亲申正道,他们都对于子女倾注了爱。
其实很多中国父母有个巨大的误区,就是他们不理解什么是对子女的爱。他们总说,我让你吃饱穿暖,我拉扯你长大,这就是爱——其实这乃是天大的误区,也是中国亲子关系拧巴的根源之一。
首先,吃饱穿暖和拉扯长大,这本来就是为人父母的责任,而不是恩情。如果只把这看作爱,那就是给了孩子一种“报恩”的压力。
更重要的是,人类的本性对于爱的感受,是来自情绪、理解和立场,而非物质和说教。
父母如何爱孩子?当他们苦恼迷茫的时候,不是在一旁说道理,更不是无视和嘲笑——我真的见过很多孩子遇到迷茫问题他们竟然还在嘲笑的家长。
要愿意花时间陪伴孩子,与他们之间产生情绪的共振和交汇。这很简单,不需要刻意做多少事情,只要像朋友一样,打打闹闹、你来我往,那就是父母最好的爱。
理解孩子,也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理解并且尊重在他们的年龄所遇到的问题。
立场,就是站在孩子这边,而不是站在外人那一边、站在孩子的对手那一边、站在世界这一边,但唯独不站在孩子这一边。唯独不会告诉孩子一句:我支持你,我当你的后盾!
旧版哪吒的李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只会为了外人的需求而要求自己的孩子,却并不主动承担外界所带来的压力,还要嫌弃孩子、抱怨孩子。
哪吒最后被逼到自刎,无非就是想听一句:爸爸支持你!
但没有,始终都没有。哪吒的自刎,是被父亲强压的歉疚感压垮了,只能做出“你给的命我还给你”这样的决定。
这也是孩子能对父母所做出的,唯一的惩罚。
很多父母以为孩子都是白眼狼,其实孩子天生都是爱父母的。孩子,比你想象的要爱你。
幸亏,我们告别了旧哪吒,迎来了新哪吒。这部电影里面给予的都是正面的父母范例,但在现实中,我相信还有大量的旧哪吒父母。
这部电影的登顶是一件好事,它会让中国家长们学会,什么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