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小的时候,为了得到父母的欢心,就会屈从于道德绑架之下。而道德绑架的手段当中,用过得最多的就是“我都是为了你好”。
儿子用拖拉来抵抗我的专制
下班回家后看到儿子浩浩又在玩手机,晓宁气不打一处来,因为这段时间浩浩成绩下滑得厉害,每天回到家后不主动写作业,而是玩手机。
看到儿子这样,晓宁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忍不住向孩子大吼大叫起来:“不知道天天干什么吃的,回到家里就知道玩手机!现在限你两个小时赶紧把你的作业做完,要不然别在家里待着!”
浩浩本来安静地玩手机,突然听到妈妈说的话,身体瞬间抖了一下,看了妈妈一眼,又低下头把手机放到一边,乖乖去屋里写作业了。
看着儿子的表现还算乖巧,晓宁突然觉得,自己当时大吼有些不应当,过了一会儿去卧室看他学习的进度,没想到儿子坐在桌前在削铅笔,作业一个字也没写,时间就这么一点点浪费了。
晓宁发现,儿子毫不慌张的样子仿佛是在对抗,两个小时一晃就过去了,作业才写了一点点。
但他就在那儿乖乖地坐着,晓宁也不好说什么,突然觉得,一切都没有了意义。
晓宁说,不管怎么样,我都是为了孩子好,吼他也好骂他也好,甚至打他一下,不都是想让他好好学习吗?
现在呢,孩子就像是一团团棉花,不管我怎么教育,都不会有反应,甚至还会以柔克刚,学会以拖延来反抗我了。真愁人啊!
父母为你好背后的真实心理动机
晓宁这种类型的父母,其实是万千中国家长的缩影,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控制着孩子。
但其实,自己的真实心理动机有三个。
动机一:超强的控制欲
大部分父母控制欲都非常强烈,因为你觉得,孩子是被我们一把屎一把尿拉扯长大,已经习惯了他幼小无知依赖自己的样子。
一旦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了自己的想法,就会觉得孩子不再属于自己了,想方设法地控制他,不让孩子继续独自成长。
但是,这种强烈的控制欲,最终也会限制孩子的发展,变得唯唯诺诺,甚至开始用拖拉抵抗父母的各种教育行为。
动机二:育儿焦虑
面对教育,大部分父母都存在育儿焦虑,因为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有时候可能会盲目跟风。
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学什么,就让自己的孩子也学什么,不管所学的内容,到底适不适合他。
一旦孩子开始反抗,父母就会以“为你好”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搪塞,继续使用高压政策,让孩子不停地学学学,直到他成为一根断掉的弦。
动机三:道德绑架
“为你好”也是父母常用的一种道德绑架手段,一旦父母发现孩子不听话了,就会使用这种道德绑架迫使他听话。
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深深的枷锁,只会起到相反的影响。
当孩子长大后,看清了父母“为你好”背后的本质时,就会逐渐远离父母,甚至还会怨恨父母。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少些心眼,不要总想着控制绑架,孩子的人生是他们自己的,需要自己一点点走过去。
那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父母有哪些怨恨?主要有下面的三个,来看看你是不是都做过这些呢?
1. 拿自己和别人作比较;
2. 让自己当众出丑;
3. 打骂教育。
对孩子伤害很深的一种教育,就是打骂教育。有些父母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才,打他就是为了他好,有这种心理的父母,只会和孩子的关系逐渐拉远。
甚至有的孩子长大后,会由于无法化解儿时的痛苦而怨恨父母,远离父母。
三种方式做好家庭教育
听过一句话,用爱和关心来孕育孩子,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我们家长也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做到了呢?下面的三种方式,助力你成为优秀的父母,孩子享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方式一:严慈得当
对孩子严厉的同时,也要注意关爱。
要知道,严厉是为了敲打孩子,磨去不好的棱角,让孩子养成好习惯,而关爱孩子,是为了他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方式二:考虑孩子的角度
每一个家长都是从孩子长成大人的,孩子在青春期遭遇的事情,家长们都足够了解,但为什么,还是不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呢?
我想说的是,如果做不到考虑孩子的角度,就永远无法让孩子真正幸福,家庭教育无疑也是失败的。
方式三:不盲目跟风
正确的教育往往都是具有针对性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他们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如果教育孩子时总是盲目跟风,他又怎么会成才呢?
所以,想要教育好孩子,就要抓住他独特的特点进行引导。当然,这需要父母具有足够的耐心,和敏锐的观察力。
枕边育儿寄语:
对于优秀的父母来说,教育孩子从来不困难,每一个孩子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想让孩子怎么发展全凭父母的努力。仔细回想一下,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否尽了全力?又是否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控制了孩子呢?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