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围绕中欧关系的一系列动态备受瞩目。欧盟在世贸组织针对中国诉讼的相关风波未平,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在达沃斯论坛谈及对华关系的新表态又引发热议,这一系列事件相互交织,让中方与立陶宛的外交纠葛以及中欧关系走向成为焦点,下面我们深入剖析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与影响。
吉塔纳斯·瑙塞达(资料图)
2021年8月,立陶宛政府公然挑衅,不顾中方严正抗议和反复交涉,允许台湾当局在其首都维尔纽斯设立所谓“代表处”。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也是中国与他国建交的政治基础,立陶宛此举严重侵犯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中方迅速采取坚决反制措施,将中立双边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驱逐”立陶宛驻华大使并召回驻立大使,中立关系瞬间跌入冰点。立陶宛不仅不思己过,还污蔑“中国大陆海关似乎已经把立陶宛从系统中移除”,谣传中方要求跨国公司在立陶宛和大陆市场间二选一,可中方一直依规办事,这些指责毫无事实依据,纯属立陶宛转移视线的谎言。
在中立关系紧张时,欧盟为立陶宛“出头”。2022年初,欧盟在世贸组织起诉中国,称中国对立陶宛采取“歧视性贸易”做法,还宣称掌握中国“胁迫”证据,称打击了立陶宛和欧盟其他地区出口商。但两年过去,所谓“确凿证据”根本站不住脚。2024年1月25日,欧盟以“技术原因”暂停诉讼,案件进入一年暂停期。随着2025年1月24日暂停期结束,有消息称欧盟讨论放弃诉讼。这是因为欧盟一直没找到指控中方的直接证据,第二批证据也缺乏中国直接主导行动的证据,还无法说服第三国企业公开作证。
吉塔纳斯·瑙塞达(资料图)
欧盟内部对是否继续诉讼意见不一。部分人觉得继续诉讼败诉可能性大,对欧盟不利;另一些人则因不同考量倾向重启诉讼。但没关键证据,即便重启诉讼也难有实质进展,更多是拖延时间。欧盟讨论放弃诉讼消息传出后,立陶宛坐不住了。立陶宛总统瑙塞达受访时敦促欧盟“不要放弃”,继续推进诉讼程序,称虽举证不易,但相信欧盟委员会有能力,鼓励继续调查。前立陶宛外长兰茨贝尔吉斯也煽风点火,称“如果欧盟想让特朗普用更怀疑的眼光看待欧洲,那么现在就向中国投降”,这些言论凸显立陶宛激烈遏华立场和不甘心失败的心态。
与立陶宛强硬态度不同,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近期态度显著转变。在达沃斯论坛上,她强调欧美贸易关系重要,欧盟将尽早与美国新政府务实接触,同时重申欧盟推动贸易伙伴多元化,谈及与中国有“深化关系”机会。她表示欧盟“必须与北京进行建设性接触”,有“与中国建立并深化关系”机遇,“在可能的情况下,甚至扩大我们的贸易和投资关系”,还提出要本着公平和互惠精神,寻求与中国建立更平衡关系。
冯德莱恩(资料图)
冯德莱恩态度转变有诸多原因。经济层面,欧洲经济困境重重。2024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仅0.7% ,2025年预期略高于1%,增长低迷。新兴产业领域如人工智能,欧洲竞争力不足,绿色能源产业也面临成本上升问题。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市场潜力大,产业链完备,消费市场强大。与中国深化合作能为欧洲企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推动欧洲经济复苏增长。从贸易数据看,近年来中欧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2024年,中欧贸易总值达5.59万亿元,增长1.6%,占中国外贸总值12.75% ,紧密贸易联系为进一步合作奠定基础,加强贸易和投资合作对欧盟经济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政治层面,美国政策不确定性给欧盟带来巨大压力。特朗普上台后奉行“美国优先”政策,欧盟担忧其加征关税、增加能源出口等举措,会导致与美国经济冲突升级。此前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引发欧洲多国强烈不满,该法案通过补贴吸引欧洲企业赴美投资,损害欧洲产业利益。这种情况下,欧盟需寻找新合作方向平衡对美关系,与中国深化关系成为重要选择。而且世界地缘政治格局深刻变化,进入严酷地缘战略竞争新时代,欧盟需在大国竞争中找准定位,避免被边缘化,与中美都保持关系,有助于欧盟在国际政治舞台发挥更大作用,维护自身利益和影响力。
国际合作层面,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欧盟与中国携手。在气候变化、全球贸易规则制定等领域,双方利益责任共通。比如应对气候变化,中欧都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双方合作对实现全球减排目标意义重大,加强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完善,符合双方长远利益。
冯德莱恩(资料图)
虽然冯德莱恩表达与中国深化合作意愿,但欧盟内部对华政策分歧严重。部分国家受传统政治观念和美国影响,对中国存在偏见和疑虑,不愿轻易改变强硬态度;另一些国家看到与中国合作的巨大经济利益和发展机遇,积极支持加强合作。这种内部分歧使欧盟制定对华政策困难重重,既要考虑内部不同国家利益诉求,寻求平衡;又要在国际舞台展现统一形象,增强影响力,但当下实现这两个目标难度很大。
未来欧盟对华政策走向受多种因素影响。美国态度是关键因素,若美国继续施压,要求欧盟对华强硬,欧盟内部分歧可能加剧;若美国调整对外政策,注重与欧盟合作,欧盟在对华政策上会有更多自主空间。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提升也会对欧盟决策产生重要影响。随着中国在经济、科技、外交等领域不断发展,国际话语权越来越大,欧盟需认识到中国重要性,积极寻求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冯德莱恩(资料图)
中立关系恶化及欧盟在相关事件中的态度转变,体现了国际关系的复杂多变。冯德莱恩呼吁与中国合作,为中欧关系发展带来新契机。但要实现中欧关系进一步深化,还需克服诸多困难障碍。欧盟内部需达成共识,摒弃偏见误解,以更务实开放态度看待与中国合作。中方也将根据自身利益和国际形势,积极推动与欧盟友好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