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只说真话的公众号


题图:《来电狂响》

春节期间和朋友聚会。一个兄弟说有一次在小区停车,刚停好一个年轻人就走过来,说爷叔您的车能不能挪一下,我要出去。

挪当然没问题,但这位兄弟不高兴的点在于,对方竟然叫他“爷叔”。

他愤愤地说,你好歹叫个“阿哥”吧,我哪有那么老。

我们哄堂大笑,您也是奔五的人了,对方求你,自贬一辈以示尊重,怎么你还矫情上了。

但我也能理解他,我发现很多中年人都有这个特点:

自我认知和他人印象之间,出现了严重偏差。

自己心里,青春活泼激情四射,别人眼里,一脸褶子老帮菜一个。

自己心里,天上地下无所不知,别人眼里,跟不上潮流的out man。

自己心里,知心可人的小姐姐,别人眼里,严肃古板的老阿姨。

我问老婆,怎么会这样?老婆说这还不简单,好比你在超市买酸奶,明明保质期只剩1天了,你就是不愿承认它快过期了。

你就是那个酸奶。

科学上倒也有解释,神经学家就发现,人类大脑前额叶皮层存在特殊滤镜机制。在镜子实验中,48-55岁的受试者普遍将自己的面容年轻化处理8-12岁。正是这种自我欺骗如同手机的美颜算法,让“爷叔”坚定认为,自己最多是个“阿哥”。

所以不要以为只有女人不喜欢别人叫自己阿姨,男人也一样。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记忆的自动备份机制"——人总爱把年岁存在云端,现实里每月扣款房贷车贷,精神上却定期下载二十岁的自己。

也有人用手机系统打比方:年轻人的认知是iOS原生相机,中年人的自我审视却是美图秀秀魔改版,自带“去皱纹”“丰头发”特效。

也难怪我家楼下的便利店老板,明明老花镜都挂在脖子上了,收款码昵称还坚持叫“魔都吴彦祖分祖”。

如此这般的执着,倒像是守着最后1%电量的手机——明知要关机,偏要开着省电模式硬撑。

这是中年人的无奈所在,他们只能死死抓住“哥哥姐姐”这块遮羞布,仿佛喊一声就能穿越回被叫“小张”“小李”的年月。

从这个角度说,我们都困在了时光里。

前两天高中群里发来班级聚会的照片。我看着那群红光满面的男男女女,个个身体发福头发稀少,但映射到大脑中,却依然是曾经的那群少年。

“那群少年”还是喜欢听老歌,算法推荐的永远都是时光隧道之旅和经典怀旧金曲,对影视明星的认知还停留在刘德华和周润发,分不清肖战和王一博。就算终于凑齐了人跑到网吧,打开的还是帝国时代和雷神之锤,全然不顾周围鄙夷的眼神。

甚至坐在高铁上,还是会打开一碗泡面,再熟练地放进一根火腿肠,仿佛吃进肚里的不是冒着热气的面条,而是九十年代早晨七点半的阳光。

不过,这并不是中年人的“错”,谁不想永远年轻呢?就像那句老话说的,“青春是一场远行,回不去了,但记忆却永远鲜活”。

毕竟只有在回忆里才能找到那份曾经的纯粹和热情,用那些美好的瞬间来抵御岁月的侵蚀。

记得有一次,难得和一群老友去了趟KTV,结果大家点的歌,从《海阔天空》到《无地自容》,从《同桌的你》到《姑娘漂亮》,每一首歌都像是打开了时光的闸门,那些曾经的欢笑、泪水、梦想和挫折,都随着旋律涌了出来。

我们唱得热泪盈眶,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青涩的年代,那些烦恼和压力都暂时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可灯光打开,看着彼此不再年轻的面孔,才意识到,原来时间真的不会为谁停留。但奇怪的是,这种落差并没有让我感到沮丧,反而让我觉得有点可爱。因为我们这群中年人,虽然身体上已经步入了“中老年模式”,但内心却还住着那个永远不服输的少年:

所谓年龄,不过是人类自己画的刻度线。

就像我书架上那排发黄的武侠小说,在电子书横行的年代依然固执地飘着油墨香——时光的囚徒又如何?我们分明是自带怀旧柔光的限定款手办。

昨晚开车带儿子出去玩,车里突然传来《当爱已成往事》。安全座椅上的少年捂住耳朵:"老爸我要听《APT》!"

我却把音量调到最大,吹着冷风跟唱得声嘶力竭。后视镜里, 镜中那张随旋律晃动的脸,眼尾纹路正随着鼓点起落,宛如老式唱片机的波纹。

那一刻突然感到,困在旧时光里的人,何尝不是给快进的世界按下暂停键?我们囤积的不止是青春记忆,更是让飞驰的岁月得以喘息的驿站。

人生就是这样,一边被时光推着走,一边又试图抓住过去的尾巴。在自我调侃与坚守中,奔赴下一场山海。

其实,便利店里摆在最外层的临期酸奶,加点蜂蜜和时令水果,就是一道不错的甜品。而我们这些被时光腌制过的中年人,也能用二十年陈酿的生活智慧,带给你一丝意想不到的回甘。

作者:秋日么么茶

一个认真记录生活的中年男人

带给你最真实的人生感悟

原创100w+字 | 全网2000w+阅读 | 虎嗅专栏作者

更多日常更新,会发在这个号,欢迎关注:

防失联,赶紧加我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