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九龄说:“世间何物催人老,半是鸡声半马蹄。”
人这一生,为了生计不断地劳碌奔波,却又对岁月老去无可奈何。
陆游说:“冉冉年华留不住,镜里朱颜,毕竟消磨去。”
美好的青春偏就留不住,容颜一点点衰老,心态需要不断调整。
70后这一代人,他们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见证了社会的巨变和发展。
在变革的浪潮中,70后学会了坚韧,他们的人生如同磐石,任凭风雨侵蚀,依旧屹立不倒。
然而,岁月匆匆,如白驹过隙,不留痕迹,终是岁月不饶人。
渐渐老去的70后,不管你生了儿子还是女儿,都要做好这三种准备。
01、时代在发展,儿子和女儿的差距在缩小,要与时俱进,准备及时改变养老观念。
海勇一生就只有一个女儿,在年轻的时候,就是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在众亲戚朋友们面前抬不起头来。
亲朋们总是在聚会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说道:“海勇,你这没有儿子,日姑娘出嫁了,养老都难了。”
面对亲戚们的议论 ,海勇的心里也非常难受,五味杂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他也很想生一个儿子,可是终究此生没能如愿。
为此,他还曾经动过要去收养一个男孩的念头,后来阴差阳错没有办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执念也只能放在心底了。
虽然他知道女儿终究会出嫁,成为别人家的人,但是他还是付出了毕生心血去培养女儿。
在他那个时代,许多生活在老家的人,多少都有一种重男轻女的思想,总是认为养儿防老,养女早晚要给别人。
所以,比如在培养儿女方面,家中的主要精力都会倾向于儿子,即便只有一个女儿的也都不会大力培养。
但是,海勇却拼尽全力把女儿培养成了国家栋梁之材,不仅让女儿顺利考上了大学,而且还全力支持女儿继续往上考,最终博士毕业。
女儿毕业以后进入了非常不错的单位工作,自身足够优秀,找的对象自然也不差,同样很优秀。
海勇结婚早,五十五岁的时候,女儿已经成家立业了。
他从小就把所有的父爱都给了女儿,女儿对他也极为孝顺,女儿结婚以后,他不仅依然疼爱女儿,而且还对女婿也非常好。
海勇为人正直,忠厚,活的也通透,从来不会因为女儿不是男孩而忽视女儿,也从来不因为女儿女婿的优秀而到处炫耀,从来不给他们招惹麻烦。
每当女儿和女婿想要干什么事,他和老伴也从来不干涉,也不会随意打扰他们的小日子,而是专注于过自己的老年日子。
老伴已经退休了,他还有几年也要退休了,现如今他虽然没有女儿,但是比很多有儿子的都要知足幸福。
相反,很多有儿子的人,儿子从小不学无术,长大后没有出息,养活自己都很难,更何况再赡养父母,甚至有的人都已经三十几岁了还在家中啃老。
有的人虽然有了儿子,但是为了儿子,不仅奉献了大半辈子,而且还为了帮儿子买婚房,支付高彩礼等花光了所有的积蓄。
路遥在书中写道:“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时时都会感到被生活的波涛巨浪所埋没。”
养老不仅仅是老年生活的规划,更是一种对未来的信心和准备,是对自己的保障和责任。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年轻人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
很多人,并非不孝顺,其实要想孝顺不仅需要有经济能力,还需要有时间,还要有孝心。
很多人有钱没时间,有时间没钱,也有的人却没有孝心。
其实,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女儿还是儿子,在养老上的差距都越来越小。
所以,渐渐来去的70后,应该及时改变思想观念,无论是女儿还是儿子都要悉心教养,培养儿女一颗孝顺感恩的心。
02、准备善待好伴侣,珍惜夫妻情分,少年夫妻老来伴,才会知冷知热,相伴到老。
志平年轻的时候,就到外地打工,所谓在外面的世界见过世面的人。
所以,在一些事情,他总是有自己的想法和原则,尤其是在找对象这一点上,他有着自己的要求。
可是,他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当时有一年大旱,村子里来了很多乞讨的人。
其中,有一对父女,父亲已经病入膏肓,女儿才刚刚十五岁,当时和志平一般大。
他们正好乞讨来到了志平所在的村子,志平的父母心地善良,给了那对父女一碗热饭,可是不幸的是,饭还吃完,那位父亲就突然不省人事了。
只留下了年仅十五岁的女孩,无处可去,无人可依,女孩跪在志平的父母面前苦苦哀求,给她一碗饭吃,志平的父母见她可怜就收留了她。
就这样,志平有了一个妹妹,叫雪莹,两个人一起长大,父母也渐渐把妹妹当作女儿对待。
长大以后,在父母的心里就开始有了一个想法,认为雪莹是一个知根知底的善良姑娘,心灵手巧又聪慧能干,而且从十五岁起就像家人一样一起生活长大,感情上是格外亲近的。
让雪莹当自己的儿媳妇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他们就心满意足了。
可是,父母却不知道,他一直就把雪莹当作妹妹,并没有男女之情,更不可能娶她为妻。
然而,志平最后还是没能扭过父母的意志,不得不与雪莹结了婚,婚后他们有了一个儿子。
雪莹对志平很好,心疼他,关心他,但是,娶雪莹为妻却非志平所愿。所以,婚后他们的生活过的很平淡,甚至志平还总有离婚的念头。
后来,志平的父母都相继离世以后,志平也真的就提出过要离婚,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然而,当他看到自己一个好朋友的境遇之后,彻底恍然大悟,再也不提离婚这件事情了,而是真的醒悟,知道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
因为,好朋友在离了婚之后,不仅再婚家庭过的一点都幸福,而且与自己的儿子的关系也破裂了,悔不当初。
自此以后,志平才开始真正的好好审视自己的妻子雪莹和这个家,其实这么多年以来,他有一个贤惠善良的妻子,不仅照顾这个家的里里外外,而且还赡养孝顺父母,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让他们安度晚年。
从那以后,他全心全意爱妻子,爱家庭,爱儿子,有了一个真正幸福的家庭。
来到了晚年的时候,儿子和儿媳妇都孝顺,让他很开心,但是让他更开心的是自己当初没有因为一时的执念走错路,放弃了结发妻子,而是执子之手,相伴到老。
北大哲学系教授吴飞在《浮生取义》中说:
“过日子就是管理家庭,并在管理家庭的过程中安顿自己的生活,只有自己所在的家庭整体过得好了,一个人才谈得上安顿了自己的生活,也就是过上好日子了。”
人活一辈子,父母无私的爱我们,但是也终究会离我们而去,也只是半世陪伴,儿女们让我们付出了半生精力,但是长大了也会渐渐离开家,各自忙碌顾不上我们。
到最后,与我们共担风雨,互帮互助,相伴到老的是老伴,老年只要有老伴在身边,就会感到安心。
因此,渐渐老去的70后,从五十岁开始就要懂得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善待好老伴,关爱好家人,把家养成福地,才会成为自己的福地。
03、准备维护好身体健康,存好养老钱,守好房子,老年更安稳。
建峰如今已经五十一岁了,他在公司干了大半辈子了,有职位也有职称,工资也不低,因此日子也过的还算不错。
他只有一个儿子,虽然儿子很有出息,一直是亲戚们眼里的羡慕的别人家里的孩子。
可是,他从来都没指望将来要儿子来养老,而是认为凡事都要先靠自己。
这是因为,他身边的很多现实例子当中早已让他看透了人到老年的那些事情。
他的一个堂哥,不仅有儿子,而且还有女儿,可是真到了要让儿女们体现孝道的时候,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去年,堂哥生病住院,还没到轮流赡养的地步,就仅仅因为手术费的问题,儿子和女儿就已经打成了一窝蜂。
侄子认为堂哥在他的家庭上也没有什么大的帮助,而且房贷都是自己还的,所以,自己手里一是不富裕,二是也顾不上堂哥,只能听天由命。
可是,侄女看到侄子的不孝行径,就认为全是侄媳妇在背后捣的鬼,因为,当初结婚的时候,她想要的是高彩礼,大房子,所以父母已经把所有的积蓄都掏光了。
最后,侄女气得与自己的哥哥嫂子争吵了起来,还大打出手,这样一来,侄子和侄媳妇更加找到理由彻底不管了。
堂哥看到自己的儿女为了自己闹成这个样子,无比失望,连求生的欲望都没有了,直接拒绝配合治疗,没多久就去世了。
建峰在看到了堂哥的遭遇之后,彻底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活着,到了晚年,躺在病床上的时候,真正的靠山不是血脉至亲,而是自己。
因此,他五十岁以后,就开始注重身体健康,作息规律,饮食清淡,少抽烟少喝酒,少应酬,多养心养身。
他不仅按时缴纳社保,而且还尽量控制没必要的消费支出,把钱存起来为自己以后的养老做准备。
他已经拥有了三套房子,将来儿子想要住哪套都可以,将来自己的钱不会全部都无底线的给儿子,而是要让儿子自食其力,自己适当帮衬。
日常生活中,他与老伴相处和谐,恩爱和睦,虽然也有争吵,也有磕磕绊绊,但是他多包容包理解,家里还是欢乐幸福多。
有一次他生病住院做了一次小手术,一直都是老伴忙前忙后陪在床前,他也真实的感受到,只要有老伴在身边他就踏实安心。
有一段话说:“假如人生是一片苦海,我只有一只小舢板,但别忘了,我自己是船长。什么时候抛锚,什么时候起航,不管风平浪静还是惊涛骇浪,我说了算。哪里是彼岸,只有我自己知道。”
瞬息万变的时代,人的思想也要跟着改变,学会未雨绸缪,懂得不打无准备的仗,才能行稳致远。
一、健康的身体,是一切的基础。
二、经营好家庭,善待好老伴,老来有伴。
三、守好养老钱,守好养老房,关键时刻能救命。
渐渐老去的70后,从现在起,守住健康,存好金钱,放平心态,做好工作,安稳到退休,经营好家庭,处理好各种关系,为自己的后半生铺路搭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