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0岁男孩在七娘山高处坠落,疑似颅骨骨折,情况危急,将通过直升机送往你们医院救治……”2025年1月31日,大年初三下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以下简称“北大深圳医院”)接到深圳120的任务指令,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接力行动立即展开。
10岁男孩登山不慎坠伤,直升机21分钟送抵医院
2025年1月31日下午,东莞男孩小乐(化名)和父母到深圳七娘山登山游玩,不慎从5米多高的悬崖坠落,头枕部受伤,当场昏迷,病情危急。接到报警后,深圳120联动119迅速响应,立即组建了工作群,在线了解小乐的伤情,评估事发地的环境状况。
考虑到男孩坠落的位置位于半山斜坡,地势险峻、碎石岩壁遍布,周边树木茂密,救护车无法到达,步行担架转移伤者下山困难。
时间就是生命!为确保小乐能得到及时救治,深圳120启动了空中救援机制,联系东部通航派出直升机,通知北大深圳医院开启应急救援绿色通道、做好救治准备。
15:50,直升机到达事发地点上空,搜寻地面指挥人员;
16:00,直升机上工作人员与现场救援人员通力合作,将男孩送入机舱;
16:25,直升机飞往市区;
16:46,仅用21分钟,直升机抵达北大深圳医院15楼停机坪。
据了解,山上地形环境复杂,地面医疗救援人员至少需要2小时才能到达救援现场,而“空中120”从山上到医院仅用了21分钟,相比搬运患者下山驾车来院节省了至少3至4个小时,大大缩短了院前抢救时间,为创伤救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航空救援“一键通”,多学科抢救转危为安
在“空中120”加足马力把小乐送往北大深圳医院的时候,医院早已启动了航空救援“一键通”,为他开通了绿色通道。
北大深圳医院急诊科、神经外科、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儿科等相关科室值班医护人员迅速集结,春节在家休假的各科室专家也纷纷回医院待命。
当直升机在15楼停机坪着陆,北大深圳医院院长梁真的部署下,副院长韩振带领的创伤救治团队早已在楼顶严阵以待。
第一时间,小乐通过专用电梯,迅速被直送CT室检查。
此时,神经外科主任陈保东、急诊科主任范昭等多学科专家已等候在检查室。
根据CT检查结果,小乐被诊断为急性内开放性颅脑损伤、左枕凹陷性骨折、左枕头皮血肿,右膝软组织损伤。
专家们现场评估病情,制定救治方案,决定把小乐送进神经外科ICU(重症监护室)进行救治。
从直升机落地医院到初步评估诊断明确,并送入神外ICU进行生命支持治疗,仅用时15分钟。
“幸运的是,患者没有发生颅内大出血,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但这次航空紧急救援还是为及时救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陈保东说,孩子颅内已经发生挫伤,出现昏迷,延误救治的时间越长风险就越大,加上满口、鼻子都出血,有可能出现窒息。
随后,各相关科室再次组成MDT团队,开展全院大会诊,并根据大会诊意见,有针对性地对男孩开展诊治。
晚上20:00左右,当小乐的父母走出七娘山再自驾私家车赶到医院时,前期紧张又有序的检查和救治已经完成,小乐的病情逐渐进入稳定状态。
“一到医院,医生就耐心地告知我们孩子的伤情和严重程度,交代我们一些注意事项,事无巨细,并安慰我们放心,让我们紧张又无措的心情一下子就安定了许多。”小乐妈妈感激地说。
所幸,经过一系列及时有力的抢救措施,男孩终于转危为安,病情平稳。2月1日晚上,小乐被转入普通病房,病情逐日好转。为了让受伤孩子恢复身心健康,北大深圳医院的护理团队提供了悉心的护理照护和心理疏导等人文服务。
航空救援“一键通”是北大深圳医院航空救援的重要举措。范昭介绍,入院零等待是激活院前预警信息系统后,创伤救治团队提前接收患者基本信息,会提前做好接诊相关准备;在患者尚未到院之前,创伤救治团队已进行了MDT远程会诊、患者伤情评估决策、开通绿色通道,绕行急诊,“一键通”办理入院等系列标准化流程,大大优化了创伤救治流程,大幅提高创伤救治效率。
高水平创伤救治MDT团队,打造立体航空救援体系
“深圳的救援救治体系真的很强大,深圳速度太厉害了,感谢你们把孩子从死神手里抢回来了。”2月5日,在病房,看着身体和精神状况日渐好转的孩子,小乐爸爸不停地为深圳和医院点赞。
从七娘山事发地点到医院,他们夫妻俩就花了3个多小时,而“空中120”仅用了21分钟。从落地医院到检查、明确诊断再到送入神外ICU,医院也仅用了15分钟。
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都在争分夺秒,在与死神赛跑。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航空医疗救援正值春节假期,北大深圳医院急诊科、神经外科、神外ICU、脊柱外科、医学影像科、骨关节科、儿科等多学科以及医务部、护理部、医疗应急办、后勤保卫部等多部门的专家及人员都及时赶回,共同参与救援,患者顺利得以救治,再次体现了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
看着在北大深圳医院医护团队悉心救护、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下身体和精神状况日渐好转的孩子,男孩爸爸不停地为深圳点赞。为表达感激之情,2月6日下午,男孩父母给医护人员送上锦旗。
严重创伤是时间高度依赖性危重症,是急诊救治体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创伤患者来说,“黄金一小时”是救治成功的关键所在。开通空中救援与急诊无缝连接,争取最短时间将伤者送达创伤综合救治能力较强的医院,可以有效降低伤者致残率和致死率。对于地势环境复杂的山地救援而言,航空医疗救援意义重大。
深圳市急救中心负责人朱虹介绍,深圳自2009年开始探索开展空中医疗救援工作,到2019年已形成较成熟的航空医疗救援体系。这个体系经过5年的运转,航空签派和医疗签派的双签派流程越来越流畅,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越来越好,救援速度也在不断提升。
北大深圳医院是深圳市首批加入120航空医疗救援的医院之一。自启动创伤救治中心建设以来,医院建立以行政推动临床模式,对严重创伤救治全流程进行时间轴质控管理,争取用最短时间救治患者。
此次航空医疗救援,已不是北大深圳医院首次通过航空救援获得成功的案例。北大深圳医院院长梁真表示,此次救治成功,再次检阅了北大深圳医院作为深圳海陆空医疗救援立体体系一员的救治水平。未来,随着智慧医院建设和低空经济的创新发展,医院将持续推动“航空+医疗”的深入合作,进一步推进创伤救治中心建设,打造立体医疗救援体系,提升高水平医院危急重症救治能力,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更快捷的生命通道,助力深圳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专家提醒,市民在外出游玩时务必注意个人安全。如遇受伤、迷路等紧急情况,请立即拨打报警电话求助,耐心等待专业救援到来。
采写:南都记者 李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