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竞争激烈,各大影片票房持续向上攀升,院线寒冬回温。
实力强档对打,各有强项。
《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重现侠者心怀天下的为国为民大义之举。
上线前后,该影片足够吸引眼球,话题热度和观众的期待值居高不下。
高热度反响来自诸多方面调动的观众观影热情。
精彩绝伦的武侠世界重新引领观众走向心之所向的武侠世界,重温无数青春岁月留下痕迹的记忆。
作为春节档里期待值最高的一部之一,该影片有哪些实力强项呢?
视觉效果最吸睛,人物塑造备受关注,剧情改编浓缩出精华。
显而易见,审美在线的大片质感是该影片最突出的优势。
徐克导演在艺术领域的独特审美创作留下不少无法复制的高质量经典大作,多部经典武侠佳作放到现在依旧是无法超越的实力。
该电影中,导演再度发挥强项,抓住武侠世界的精髓,打造出恢宏的武侠世界。
质感满满,场面气势恢宏
贯穿始终的一帧一画可以当桌面壁纸场景,展现了徐克导演在艺术创作上的深厚功底。
几乎做到了随便截一张图就是一张精心挑选壁纸效果,细节制作抛开线现下常规审美,遵循独特创新美学新风格。
大片质感令人惊艳,可见导演善于抓住美感突出视觉冲击。
蒙古军和金军大战场面气势恢宏,大场景镜头画面呈现出盛大的厮杀名场面。
辽阔的大地,庞大的千军万马,蓄势待发的军队,两军对峙,酝酿即将到来的风暴,表面上的波澜不惊逐渐向紧张刺激扩散,进入对战状态,密密麻麻的军队挥舞手中武器,四面八方硝烟四起。
一场大战从酝酿到进入状态,波澜壮阔画卷展开。
开场十几分钟的战场场面大气磅礴,双方军队的状态在镜头中一一览无余。
一声怒吼,两军的界限被打乱,真正的战斗开始。
群像打戏难以把控对整体场面和独立个体交替突出,但是在这场战争中独立个体的战斗意志和军队的团结得到淋漓尽致体现。
“武侠”,什么是武侠?这是导演需要表达出来的核心点。
乱世之下,侠者登场,拨乱反正,拯救无辜百姓,维护江湖安定平和,乃侠之义。
蒙古军和金军的势不两立背景下,郭靖登场,一代无名之辈成为众人皆知的大侠。
南宋和蒙古之间的对立不是非黑即白的对峙,郭靖在两个选择之间选择南宋是侠者的和平维护,挽救民族受损,打破混乱,拉回和谐平衡局面。
影片中的大场面的景物的鲜明对比,暗藏诸多隐喻。
比如草原的自由洒脱与高高城墙的束缚、压迫,强烈的景物、空间的对比延伸出角色的心理挣扎活动变化。
武侠的英雄出名,“打”必不可少。
导演对武戏部分的理解,强调打得热血,打得出彩。
不论是群像打戏,或是主角团的打戏,绝不是为了打而打,镜头对准招式精心设计,镜头对准招式施展。
郭靖跟欧阳锋的对战场面,施展出高深武力,特效与经典的降龙十八掌、蛤蟆功、九阳真经元素融合一起,爆发出强大威力。
热血沸腾的大场面拍到极致,武戏部分的完美融合增添视觉刺激以及剧情紧张。
武侠之“情”
一部电影要在短时间内将原著完整展现出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事,于是改编成为电影最核心急需解决问题。
改编出主题鲜明,主线逻辑清晰,具有调动观众观影情绪的剧情,从而实现沉浸式观影。
哪怕时间有限,导演对情节把控到位,情节表达完整,情感表达细腻,巧妙地运用情感跟情节作用推动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当熟悉的音乐响起,瞬间将人拉回记忆中的武侠世界。
主角是郭靖,讲述郭靖的英雄事迹就不能只说他的江湖事迹。
亲情、感情、友情线的延展,使得大侠形象更为饱满。
武侠世界丰富情感层次不仅增添影片可看性,同时塑造出角色多面立体形象。
有江湖恩怨的地方,儿女私情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强化人物关系,与此同时构造出一个完整的武侠世界,具有人间烟火味。
草原相遇为一段感情埋下伏笔,一幅画牵挂少年心事。
郭靖和黄蓉的情感历经时间考验。
郭靖心中挂念之人在眼前,相遇到误会解开,一段浪漫的情感还原真挚的情感。
寻找真爱的郭靖,是眼神落寞到眼神重燃希望的欣喜若狂。
感情叙事方法委婉,摆脱刻意煽情,自然、真实的情节带入特别的意境。
郭靖和黄蓉的情感是影片中的重要一部分,细腻的表达将双向奔赴的爱情描绘细致。
浪漫的表达手法,展现少年对爱情的懵懂和炽热。
片中,郭靖和母亲生死离别的片段最感人。
郭靖被威胁,面对母亲,他曾犹豫过。
知子莫若母,母亲在他两难抉择之时选择结束生命,以此解除他的担心牵挂。
草原上金戈铁马,个个威武雄壮,草原上的女子同样不容小觑,她们刚毅,坚强,或英姿飒爽,或聪慧刚强。
当黄蓉遇上华筝,两个女孩的友谊在草原盛开灿烂的花朵。
黄蓉身负重伤被救,华筝救人是救死扶伤的仗义。
伸出援手不需问出处,不求利益回报,是侠义之举,展现了打动人心的武侠精神传承。
草原上,军队扎营,帐篷里的人坦诚相待。
江湖儿女的“情”刻画得十分细腻。
家户喻晓的武侠为何反复重拍,追逐新剧本博取流量难道不比可发挥空间有局限的创作更为容易实现商业化?
显然,快餐时代,导演意不在流量,在于传承,意在让真正的武侠回到人们的视野。
以一个郭靖在现实压迫面前的坚定不移抉择展现侠者的为国为民。
守护家国的重任落在个人肩上,家国情怀、个人责任以及民族大义的大局才是该剧的核心主旨,由此传递出侠者精神。
郭靖的成长过程曲折,他选择站在宋一方,坚定周围宋的领域不受侵犯,此举乃伟大义举。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深刻内涵是经过前期大量的铺垫垫起来的大义。
前面的情感笔墨部分正是为郭靖在政治的最后抉择做铺垫。
镜头美学跟特效的运用巧妙,具有美感。
武术创作结合张弛有度的节奏,跌宕起伏的情节搭配独具特色的运镜风格,不一样的震撼尽显宏大场面。
而特效与场景的结合,更营造出了激荡宏大的视觉效果。
视觉效果和动作场景是最惊艳的视觉冲击,以浪漫、壮阔描绘武侠世界的惊涛骇浪和美丽动人。
片中,郭靖的“降龙十八掌”设定是一大亮点,导演在突出这一项武力,运用特效结合制作出出气韵流动效果,施展出经典武功的新式特效美学。
影片运用大量的长镜头展现山河壮美,侧面衬托人物形象以及武侠精神世界。
语言镜头运用十分出色,结合快慢镜头,又于相应的情节搭配激昂的旋律与情感深邃的插曲相辅相成,试听效果极具冲击力。
人物塑造采取简单朴实状态,男性角色或是女性角色,服化道的“返璞归真”遮掩偶像精致,而是落在角色和表演本身。
观影的时候,几乎不会出现演员本身的偶像光环盖过角色魅力的现象。
正是将主要的重点落在角色个性身上,深入抓住角色在家个体责任和人格魅力。
郭靖的侠者身份不是靠外表修饰。
弱化演员外在的精致妆容,专门塑造角色前期的单纯、拙朴到后期的成长蜕变,从而打造出一个由内而外的主角光环。
规避角色光鲜亮丽妆造带来的影响,将英雄的形象放置在一个侠义壮举和角色本身,而非浮于表面的夸张造型。
华筝和黄蓉的侠女气质反常规柔弱,她们武功高强,聪慧刚毅,敢爱敢恨,既有女儿家的儿女情长,也有侠者的大局观。
华筝的草原女子深受观众喜爱。
华筝草原女子的飒爽、英武展现女性的独立,敢爱敢恨,不受束缚,爱得起,放得下,是一个果敢的女子。
华筝对感情,可深情相对,也可以为爱成全,感情上的放手何尝是侠者的度量。
愣头青蜕变大侠,过程经历过多重波折,岁月沉淀的沧桑见证一代大侠的诞生。
质朴的眼神逐渐坚毅,从为个人的亲人命运到一个民族命运,蜕变的过程一样撼动人心。
无声感染的成长是热泪盈眶的热血成长历程。
传递的侠义精神不仅体现在个人的英雄呈现,立在个人责任和家国命运彰显出“侠”之气。
郭靖的选择深刻诠释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内涵。
郭靖和黄蓉最后选择共戍守边关,践行“侠者”之责。
整部影片对侠义精神的深入诠释,既观众领略到真正的武侠文化魅力,同时激发对现实武侠精神的思考,反思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举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