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哪吒真的爆了!

刚刚看到消息,《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超过《长津湖》57.75 亿元,已经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榜。

网友:史上最年轻的扛票房男主要诞生了!


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用心地做一件事儿,这感觉不要太好。

除了故事和视效,哪吒 2 的音乐,实在是不容忽视的点睛之笔!

是什么音乐托举起了整部电影的美学与意韵?

1.

“小爷是魔那又如何?” 哪吒的主题曲,是唢呐、古筝与现代电子乐的交响。

首先想起的,当然是这段一下子把人拉进影境的主旋律。

原创音乐团队介绍说,这次的主旋律,用了 8 只唢呐来烘衬推进故事。


是古今交融,也是魔仙的对话。


哪吒里最燃的情绪,是破,以及觉此心,在老旧陈矩中修得真和善的魂;

这样的矛盾冲突,由唢呐的叛逆,和电子乐的仙灵层层牵引,每每一听到便觉得压迫感上来,但也正是那股不知天高地厚的劲儿,民乐在这里,是适配的。‍

2.

整部哪吒中在细致纹理间呈现一曲东方神话,点缀其间的亮点,还有在片头曲出现的侗族民乐


哪吒的片头曲,就是融入了贵州侗族大歌的元素,由来自贵州舞乐蝉歌乐团的歌手杨想妮参与演唱。

在电影中出现的侗族大歌,有一些更加现代的表达:在北京录音棚中,乐团花费五个小时录制成配乐,保留了侗族大歌的古老发声方式;而歌词部分则适当调整为普通话,变得更有亲和力了一些。

空灵,奇幻的感觉,和接下来的唢呐声交相重叠,真的有“起一身鸡皮疙瘩的感觉”;

也终于明了那句什么叫“山鬼借来的嗓子”......

3.

但最抓住耳朵的,还是每每,巨大的天元鼎升起的时候的配乐。

“每次天元鼎一升起来的时候,就感到一阵脊背发凉”。

看过哪吒 2 的朋友们,肯定都有这种感受。

有人说也不知道这到底“吼”的是什么,但就是很有气势 —— 这个配乐元素,就是很多人有所耳闻,而在近几年也越来越被广泛运用的呼麦啊。

配乐师说,基于仙翁这段剧情线中“邪”的概念,便运用了蒙古呼麦,来营造这样一种极端邪恶又庄重的听感。

你们被震到了没有?


很有意思的是,仔细扒了一下,今年春节的四部贺岁档电影,竟然都运用了呼麦元素!

《射雕英雄传》中,蒙古军营的呼麦,与蒙语歌,苍苍草原,一起织出了金庸笔下的盛景;

而《唐人街探案》虽然这一部没有出现,但是在唐探系列的第 2 部中,肯定有读者朋友记得,当偶遇真凶发现符咒,背景音乐正是一阵低沉的低音呼麦, 也和《哪吒》观感一样,有种“汗毛直竖”的感觉 ;


网友说的,应该就是下面这段了

《封神》第一部中,登基大典中,也是出现了萨满和呼麦的元素......


当然,关于呼麦在电影中的运用也远不止这些,携采自然的浩阔和喉唱的厚重感,天生就有超强的叙事能量。除了让大家都很上头的蒙古呼麦,其它地区也有:

就比如此前大热的电影《沙丘 》系列中,萨督卡(Sardaukar)军队出征前,黑压压的天空下,军队的祭司的低吟诵唱,让人想起了蒙古呼麦。


有网友推测,负责配乐的汉斯 · 季默团队许是参考了“沙丘宇宙”的故事发源地,地中海撒丁岛当地被称为“Canto a tenore”的一种喉唱,他的唱法也和呼麦一样属于喉音艺术(Throat Singing);


还有西藏梵唱:它出现在电影《星球大战》系列第三部中,当时约翰 · 威廉姆斯大神决定用梵唱来表现阿纳金被黑暗势力诱惑后的黑化过程;

以及因纽特人也会“呼麦”: 因纽特人把唱歌当成生活日常, 他们的 喉音唱 法叫 Katajjaq , 是两位女性面对面唱, 用不同的节奏,在彼此的节拍中穿插,直到其中一个人气不够用才停下来 —— 这活儿笑点低的人不能干啊!


当然想听“最呼麦”的呼麦,那还是蒙古族主题的电影, 比如说之前网飞的 大热剧集 《马可 · 波罗》的 片尾曲,蒙古民谣摇滚乐队 Altan Urag 演唱的《 Native Mongolia( 母国蒙古) 》。

还有就是 《唐人街探案 》里的蒙古呼麦了。

这次《哪吒》的呼麦,也运用得正是好处: 音乐总是最直接和有力的传递 ——

当炼丹炉刺穿镇压妖怪的炼狱时,有如远古兽音的呼麦响起,这种来自草原的文化图腾正呼应着仙翁的兽性。

网友也纷纷表示印象深刻,压抑上头,甚至感觉不像人声:鼎也是拥有了自己的 BGM!


喜欢呼麦的朋友,除了在电影中感受震撼,也有很多乐队不容错过: 比如图瓦的呼麦大师恒哈图乐队

这里写到的《哪吒 2》的几处配乐,只是冰山一角,但足见团队匠心,看花絮里就连影片里土拨鼠的配乐都是沿用的网络热梗的配音。 从阿鲲, 唐汉霄到哈拉木吉,每一个人都筑起了配乐的一隅,而也共同托起了哪吒。

不是观众不看电影,极致的用心真诚,就是会被看到的。

也是很爱电影的那句话:正因为我们太年轻,不知天高地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