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乾波
出品 |波哥看楼市
亮哥的郁闷情态:
把心事锁进了眉梢,
慢慢学会弯下了腰!
2月5日晚间,春节开年第一天,万科重磅发文,推出了最新的管理团队架构图,涉及高管、中层甚至普通员工,这是一次大力度的前所未有的大换血动作,而引发业内热议。
据悉,当日稍早时间,万科亦在内部发文,宣布多位高管人事任命,涉及战略投资运营管理部、财务资金管理部、法务部等集团总部,以及北京、华东等开发经营本部等多个核心岗位。
这些新任命人员,全部来自深圳国资系统。
国资团队全面进驻和接管万科,一个新的时代来了。
譬如
辛杰(2025年1月27日接替郁亮出任万科董事会主席),主持集团全面工作。
解冻(监事会主席、工会主席,万科元老级人物),主持监事会、工会工作,监督博商、鹏金所及财顾事业部等工作及历史遗留问题处理。
郁亮(万科执行副总裁),协助董事会主席开展工作,负责战略和房地产宏观研究。
李锋(1月27日就任万科执行副总裁,曾任深圳市天健地产总经理),负责开发经营业务的经营管理工作,分管开发经营事业集团。
简析:
据波哥看楼市观察,在这个最新的权力图谱中,本次改组可以说是一次暴风骤雨般的大洗牌,按其最新的高管层架构,原来万科只剩下5个人了,其他的全部更换,同时多个条线还配置了AB模式,比如在财务和开经等部门皆由国资人员为主,原来万科人员为辅。
比如,肖静华拟任财务资金管理部总经理,但同时,韩慧华仍担任财务负责人。
比如,商德良拟任法务部总经理,而现任万科法务部首席合伙人为邱丹。
比如,不久前,郁亮治下的万科刚任命了新的北京区首曹江巍,而现在,王智余拟任北京区域管理部总经理。
加上,上述的郁亮“沦落为”研究员,基本上可以看出,万科的核心团队基本上被一锅端了,而且还是开年第一天就重磅发出文件,可见深铁动作之迅猛,等不及了。
其中,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是,郁亮从过去的“一哥”,暂时位列老三,但其权力基本都被卸甲了,协助老大开展工作和被边缘化为“研究员”,可见其境况之窘迫。
现在,对60岁的郁亮而言,这个变化,对其个人来讲,或许真到了自己能否“活下去”的尖峰时刻了。
从2018年,郁亮首先在业内喊出“活下去”,到今天自己能否继续“活下去”,7年之间,山海桑田,不知此时,亮哥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和情绪呢?
2001年,郁亮从王石手里接过总经理(总裁)一职,彼时,万科职业经理人制度完成首次权力交接,至今已近24年,如今的剧烈改组,对万科、对郁亮等人来说,皆为一次逆天难改命的特殊时刻。
从股东和员工之间核心桥梁和枢纽的职业经理人,褪变为“宏观研究员”,对郁亮来讲,仿佛一夜之间回到了解放前,遥想往事,一切皆历历在目,昔日的雄姿英发、指点行业江山的霸气侧漏等,当下就如同那一轮夕阳一样了,在不断地下坠、下坠。
虽然,暂时还有万科老三的体面霞光,但是能否持续多久,亮哥内心里面可能也非常的彷徨吧。
从年前的“九哥”被带走,到昨天的高管、中层和众多普通员工同时进驻万科总部的雷霆行动中,亮哥应该早已看懂了其中的变化,毕竟,很多事情是需要承担责任的。
这意味着什么?
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曾经在国内发生过的海航和安邦被政府全面接管的两大经典故事,应该可以读出其中的众多要略,在此自行去参考吧,就不啰嗦了。
直白来讲,肯定是万科出现了重大的非常严重问题,才会“享受”跟海航和安邦一样的待遇,各位可以去仔细品一品。
那么,由此观之,郁亮此时的身份,就值得推敲了——既是工具人,也是“协助者和研究员”,特别是“研究员”这个身份,包含的意思非常复杂——此时此刻,亮哥还有心思去做什么战略和宏观研究吗?他还能泰山崩于前不变脸色吗?
好了,这点,大家都很容易理解,就不扯了。
下面,在来简单看一下万科的职业经理人的大致历程。
●1988年,王石在国内房企中首个推出职业经理人制度,当时王石在股改时决定放弃控制权的那一刻,万科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就此注定,职业经理人文化深深地在万科留下烙印。
●2010年实行经济利润奖金制度考核和激励的对象是管理层,条件类似对赌,如果收益为正,计提一定比例进行滚存;如果收益为负,管理层以同样比例自掏腰包赔给公司。
●2014年,职业经理人的升级版——万科事业合伙人制度在当年应运而生。
●2017年,“野蛮人来敲门”——宝万之争发生,后面深地铁重磅甩出644亿元收购万科近30%的股权而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尔后仍然用人不疑地维持住管理层治理的管控模式,而几年过去,截止目前,深地铁回收分红约180亿元左右,但原来的400亿元的贷款仍然是贷款,过程中不断为万科站台,可是,万科,在十分寒冷的大趋势中,也未能有效雄起来,而一步步和快速深陷于深度疲软中,特别是2024年巨亏450亿元,大有即将暴雷之恶劣迹象,深铁集团也是大为光火、急如热锅上的蚂蚁。
不得不出手了,尤其,是在去年国家要大力对楼市止跌回稳的死命令中,如果不能有效控制住昔日房企“优等生”的下坠趋势,一旦出现某些债务违约的情况,就不仅仅是万科和深地铁的事情了,必将严重挫伤行业和经济的提振大局,其最后的责任,必将要深国资来承担,届时,这个问题就很大了。
因为,一直以来,深国资就多次提到,他们不差钱,有足够雄厚的实力来为万科的有效发展保驾护航,这点毋庸置疑,但是,这几年来,每况愈下的万科业绩,让深国资日益感到寒冷刺骨,也逐步失去了那最后一丝的耐心,春节期间都没有休息,为万科的未来发展操碎了心。
也就出现了2月5日的大变化,而震动各界。
上述一系列大动作和大调整,充分说明了两点:
一是,万科的问题十分严重,必须要稳住,绝不能跌落于沧浪之水中,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绝不能拉经济大盘的后腿;
二是,众多事实表明,万科曾经力推的“职业经理人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变化,这个模式似乎不太适合房地产,对趋势和市场的抗风险能力极其有限,没有王石和郁亮吹的那么好,反而造成了许多的客观问题。
需要快速和有效去拨乱反正。
对此,其实大家也早就看出一点,凌驾于股东和员工之外和之上的所谓职业经理人治理模式,在国内房地产产业上似乎颇有点水土不服,回过头去看,皆是趋势和时代之力在支撑,并没有什么独到的核心价值,经不起新趋势新时代风雨的侵袭和考验。
完全没有美的集团那样的韧劲和强盛生命力。
而慢慢沦落为管理层自我利益保护的一个驱动平台,而跟国外通行的职业经理人的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异化成一个非常自我的“怪兽”。
这,并非事后诸葛的观察,只要大家去深度复盘一下万科的发展故事以及产业趋势的更迭等,就不难获得这样的认识。
为啥,万科管理团队,一直要强调职业经理人模式的优越性?
为啥,万科管理团队,一直要把其核心团队视为公司的最核心资产?
为啥,万科管理团队,总觉得自己就是国内房企中最牛B的队伍?
等等
其中,最明显的客观事实,就是在宝万之争中,据当时的官媒报道,彼时,王石就喊出了要带团队另起炉灶来再造一个万科的声音,这个新闻在网上可以查到,就不罗列了。
因此,种种事件表明,万科的职业经理人模式跟国外的是一回事吗?
再者,就是去年的烟台举报、鹏金所、祝九胜等事件的不断爆发,实际上业内都可以看出很多的端倪,万科的急速大改组,绝没有那么简单。
当然,客观来看,万科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在国内房地产界是首创,给业内和各界提供了很多丰富的可借鉴的思路和案例,是值得钦佩和点赞的;
然而,从亮哥接手后,似乎没有那么纯粹了,跟王石的初心越来越远了。
这或许也是深铁集团要出雷霆手段的主要原因之一。
管理层互相抱团、铁板一块,哪个老板和股东能放心呢?
缺乏有效约束和管控的权力,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这样的案例和故事还少吗?
趋势的重大变化,就是一面纤毫毕现的镜子,能映照出很多的东西。
草灰蛇线,必有迹象。
据波哥看楼市观察,万科的历程及其上述的众多变化等故事,对业内等而言,是一个非常鲜明的观察案例,值得我们一起去不断探讨和思考。
毕竟,其40余年来的跌宕起伏的轨迹和变迁等,就是一部鲜活的中国房地产的变迁史和教科书。
总体上看,“职业经理人模式”,并无对错,是一个存之相对久远和有效的管理思路和范式,在欧美等国家能大行其道这么多年,必有其独特价值和可取之处,万科的充分实践和摸索,对国内的商业进化,有其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
但是,相较之国外的发展变化,新时代新周期的大变化等,万科的“职业经理人模式”,受制于国内产业、阶段、商业思想、人文等众多的掣肘,再加上在权力失去相应有效约束等条件下,该模式的内核价值也因此被时代和个人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相关扭曲。
因为,从本质上思考,无论哪种模式,最后都是价值和利益的合理且有效的平衡之表现,且要不断能够与时俱进,唯此方可行之久远,不然,必将会被其他模式所解构所更迭。
没有例外。
模式之中的人和事,也必将改天换地,一代新人换旧人,如此而已。
万科的故事,值得深思;
亮哥的落寞,让人扼腕;
同时,职业经理人的模式,能给大家提供更多的观察视角和不同的体悟。
该模式的快速谢幕,折射出了众多的时代性隐喻,你觉得呢?
夕阳西下的霞光中,尚有短暂的局部景象,但毕竟难以抗拒暗夜和新的黎明的新的轮转。
此时,站在新的2025年的起点,回看万科的过往及当下等,对某些人来说,颇有一幅稍显悲戚的画面:
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最后,借一句歌词来结尾:
对万科,则是——
把酒叹平生
把往事熬成药
一秋风雨敬桑田
从此无年少
对亮哥,则是——
心中远方歌谣
脚下是深潭泥沼
头顶烟尘
谁负了岁月静好
本文为「波哥看楼市」(ID:bgkls2023)原创文章,其版权归我方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的敬请点赞和转发为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