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蛇起舞腾盛世,非遗焕彩贺新春。2025年蛇年春节,是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新春佳节。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推出近万场文化活动,其中舞台艺术盛宴尤为亮眼。从皇家园林到百年戏楼,从国粹殿堂到市井巷陌,传统戏曲、现代舞剧、非遗展演、沉浸式戏剧等多元艺术形式交织,让中外观众在“演艺之都”的红火年味儿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活力。据北京市文旅局统计,蛇年春节8天假期,北京市开票营业性演出多达242台1649场,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编织年味儿浓郁的舞台画卷,与观众朋友一起欢欢喜喜过大年。

传统戏曲唱主角

国粹盛宴贺新春

春节期间,京剧、昆曲等非遗戏曲占据京城舞台“C位”。北京京剧院在长安大戏院、国家大剧院、吉祥大戏院、中山公园音乐堂、前门建国饭店·梨园剧场等京城多个剧场连演37场传统大戏,国家京剧院在梅兰芳大剧院推出“国家京剧院建院70周年”系列演出暨“迎新春”演出季,北方昆曲剧院也在正乙祠戏楼、梅兰芳大剧院、吉祥大戏院、天桥剧场上演众多经典剧目……名家新秀闪亮登场,经典大戏好戏连台。

各个剧场里,常常可见三代同堂,白发与青丝相倚,掌声与叫好声齐鸣;台上名角一开腔,台下戏迷便轻声跟唱,还有很多年轻观众身着汉服、手持文创灯笼,将剧场观演变成文化雅集。老戏迷张大爷看到小孙子竟然能跟着哼《定军山》,笑得合不拢嘴。在京剧文创柜台前流连忘返的一群外地大学生观众举着于魁智、李胜素签名的“凤冠纸雕本”和如同京剧戏票一般的精美冰箱贴爱不释手,一个劲感叹:“真正的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血脉里的基因和深情。”

古戏楼里寻年味

非遗融入新空间

当非遗与古老戏楼、会馆、演艺新空间相互碰撞,宛如展开一场跨时空的文化对话,不仅激发古老艺术的魅力,还搭建出文旅消费新场景,为文旅融合注入活力。

大年初一至初五的每天下午,被誉为“中国戏楼活化石”的正乙祠戏楼都会上演沉浸式昆曲吉祥大戏《天官赐福》,身着华丽服饰、头戴璀璨珠冠、手持宝物登场的“众神仙”以悠扬婉转的水磨腔和吉祥的唱词,将浓郁喜庆的仪式感拉满。在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中国戏楼活化石”里欣赏“百戏之祖”昆曲,零距离接天官财神的“福袋”,欣赏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的舞台上众仙登台,天女散花,让观众惊喜连连。“在百年戏楼里看戏,还亲手写‘福’字,接到‘财神’给的金币巧克力,这种文化浸润比任何说教都生动。”带着孩子来观演的于女士激动不已。

湖广会馆春节期间不仅上演“灵蛇献瑞”迎新春互动式京剧折子戏专场演出,白天还有新春戏曲游园会活动。手法精湛的古彩戏法传承人、诙谐幽默的相声演员、变幻无穷的非遗魔术师、北京非物质文化口头遗产——北京琴书传承人纷纷登场,还有投壶、剪纸、吹糖人等各种有趣的非遗互动体验活动,让男女老少、中外游客都被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吸引。

名团精品竞登台

京味洋味都精彩

“演艺之都”的舞台是开放包容、百花齐放的舞台,既有地道的老北京风情,又有与国际接轨的世界精品。

首都剧场里,北京人艺演了二十年的经典大戏《全家福》以喜庆的剧名、浓郁的京味儿、四合院里的百姓故事,熨帖着人心。北京曲剧《正红旗下》中,过小年、办洗三、闹新年、庆满月等老北京民俗风情一一展现;多媒体音乐儿童剧《中轴线上的小神仙》,将世界文化遗产中轴线凝聚的历史文化与东方智慧巧妙融合;爆款舞剧《只此青绿》再度登台国家大剧院,以青绿山水为灵感,用舞姿“复活”《千里江山图》;唐山皮影剧团携《大闹天宫》进京,传统皮影搭配投影技术新意不断;中国杂技团晚会《青春ing》惊险刺激的节目,更是引得观众惊呼连连……

新春的祝福也回响在美妙的音乐旋律和激情舞步之间。小年夜,第21届北京新春音乐会回归人民大会堂;一年一度的国家大剧院“新春华尔兹”音乐会也在新春之际上演;创新“国乐”演绎方式的中央民族乐团音乐故事会《寻找国乐之王》让各种传统民乐和合共鸣;北京民族乐团“金蛇迎春”新春音乐会遴选多首与“蛇”相关的作品;“潮燃国乐”诗词经典新春演奏会把传统诗词与流行国乐对接;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团在保利剧院的舞台上演绎经典的《天鹅湖》;西班牙著名的格拉纳达弗拉明戈舞蹈团则在国家大剧院舞动异域风情……带着全家连赶三场不同类型演出的栾女士,举着厚厚一摞演出票开心道:“看大戏,过大年,是老传统,也是新时尚!在剧场里过年,已经成了我们家这几年的首选!”

从百年戏楼的袅袅乐音,到现代剧场的创新表达,北京舞台以艺术为纽带,将传统年俗与时代精神巧妙融合,不仅搭建起非遗展示的艺术殿堂,更成为“活态传承”的文化长卷,让这场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为“中国年”的世界表达写下生动注脚。正如资深戏迷张先生所言:“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我们不仅守住了‘老味道’,更品出了‘新滋味’,也让人更加感受到,春节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更是属于全世界的精神盛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