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的老朱,只在家闲了一个月,便接受了司法所的邀请,走进了“三所联动”纠纷调解工作室,开启了他新的身份——人民调解员。
在广富林街道,像他这样的调解“新兵”有5名,退休前,他们或是企业管理人员,或是老师,也有居民区党组织书记;退休后,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在调解工作中发挥余热,凭借丰富的人生阅历,慢慢成为调解工作的“老法师”,也夯实了“三所联动”的调解力量。
他们仨成了调解“铁三角”
每天上午,老朱都会走进他的新办公室——位于松江公安分局大学城派出所的纠纷调解工作室,迎接他的是另两位新同事:和他一样刚刚退休的老师姚伟以及“80后”李超骏。
他们仨从事调解工作的时间都不到一年,但调解过的案例却已有厚厚一沓,由于大学城的地域特点,大多的纠纷都集中在教育培训、商铺承租、学生矛盾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三人形成了小李“唱红脸”、两位退休老师“唱白脸”的调解模式。
咖啡店里,一名学生不慎将咖啡撒在另一个学生的笔记本上,导致键盘、主板损坏,矛盾一触即发,两人一同走进了派出所。一方只愿接受维修键盘的300元,不愿承担更多的赔偿费用,认为笔记本被洒之后,对方开机是导致主板损坏的主要原因,不应该赔偿维修主板的450元。另一方认为修电脑共花费了750元,无法接受只有300元的赔偿费用。
“两个人都互相加了微信了,已经沟通过了,但还是没法在赔偿款上达成一致。”姚伟说。见双方僵持不下,她打起了感情牌,分别站在她们的角度,苦口婆心地劝说她们考虑时间成本,这才最终说动了她们。
“调解时,我们要公正公平,不偏向任何一方,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想法,还要观察他们情绪和心理的变化,并不单单是调解,还要适时地给予人文关怀!”老朱说道。
“63年”协力化纷争
在广富林派出所纠纷调解工作室的三位“老法师”碰巧都是1963年出生。张桂华曾是一名军人,退役后在单位负责工会工作,退休后在小区业委会担任副主任,自称乐于与人打交道;张志懿曾是一名老师,性格上更为沉稳内敛;殷桃锦退休前曾是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对化解邻里等矛盾纷争可谓熟门熟路。
广场舞声音太大,影响店家生意,店家一气之下把音响给砸了,这可把阿姨们惹恼了,随后就报了警。三位“老法师”首先表明立场,指出店家的过激行为涉及违法,同时也站在店家的角度希望阿姨们设身处地为店家考虑经商环境。
一番调解下,店家同意赔偿音响,阿姨们也承诺以后把音响放得离店家远些,声音调得小一些。张桂华更是给店家出主意,通过给阿姨们提供热水让双方熟络起来,今后多为对方考虑一些。“这种事情你说小吧?也不小。你说大吧?倒也不大。但处理不好就是有‘民转刑’的风险。”张桂华感慨道。
夏天的工地上,一名工人将碗里剩余的开水从二楼倒下,正巧楼下站了人,造成另一名工人手臂大面积烫伤。伤者情绪激动,要求对方赔偿,但双方在赔偿金额上无法达成一致。
见双方都带了多名自己的工友见面,“老法师”们立即提议让当事人各自只留一名工友陪同,以防止矛盾扩大。考虑到受伤者的诉求更强烈,“老法师”们就让他先表达,等双方情绪宣泄后再开始调解,最终找到双方矛盾的平衡点促进矛盾的化解。“能调解最好,不能调解准备打官司的,也要把其中的情况跟他们分析好。”殷桃锦说。
一年不到,他们已经化解了商铺租赁、房屋漏水、停车欠费等多种矛盾。每一次当事人签订调解协议结案时,他们就会收获一份满满的成就感。“像搞定了一桩大事情呢!”他们自豪地说。
文字、图片:陈菲茜
编辑:王红霞